第403页

坐在电脑前的巴旺迪教授一边享用着早餐,一边继续顺着邮件上的文字往下看去。

老实说,有人声称解决了锂枝晶问题,他是不信的。

他虽然不是做锂电池的,但他的团队里有人研究过这一块,受此影响他也有所耳闻。

在这一块的研发做的最出色的大概是美国的sion和英国的oxis,但最近也没听说有过什么特别的进展。三星一如既往地疯狂注册专利,但谁也没见他们真正搞个大新闻出来。

要说唯一的“进展”,可能就是去年麻省理工大学某个教授,发现把硫固定在介孔碳材料中,并且配合特殊的电解质,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然而最后,事实却证明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锂枝晶要是这么容易解决的话,曾经扬言要拿超算给每一个离子的路径做分布计算的ib,也不会饮恨撤资了。

回到这篇论文上,如果这篇论文是其他人写的,巴旺迪教授可能看两眼便会扔在一边,但问题是这篇论文的投稿者却很有意思,他虽然出名却不是电极材料领域的业内人士,而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

“通过ds材料薄膜改善负极材料的‘透气性’,抑制锂枝晶的生长……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思路,se电镜图上的表现却令人诧异,而且也不太像是出来的。”

“计算材料学还有这本事?闻所未闻。”

图像中,根据几次充放电循环负极材料的图像显示,位于ds薄膜下方的负极材料并没有形成那致命的白色树杈,而代之的是一层苔藓状的褶皱,并且随着充电的进行,一层一层往上叠加。

然后是放电环节,由于整个负极材料的表面在微观状态下是一层起伏较为平缓的苔藓状褶皱,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尖端区域,直到放电结束后,电极上并没有出现大量死锂残留的状况。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造假的话,这些成果绝对是突破性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那些褶皱同样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不过相比起卡在锂电池技术瓶颈上的枝晶来说,这点瑕疵都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食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着,巴旺迪教授思忖了很久。

论文是篇好文章,里面列出的数据和图片证据也挑不出毛病,但因为这项突破实在是太过重大,以至于他现在和《自然》的编辑一样,拿不定主意。

就这样思考了很久,忽然巴旺迪教授心中微微一动,回头喊了声。

“拉蒂斯,一会儿我会发一份实验报告到你邮箱,你让艾萨克照着那份实验报告去做一遍。记得告诉他,这是他这个星期的实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