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8页

“很贵吧?咱们学校的老师都没讲过。”白玲逗了一下外壳,道:“像是电视机的壳子一样。”

杨锐笑笑,道:“如果不做科研的话,这东西以后也接触不到。大部分同学,以后大概都是不做科研的吧。”

80年代,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一名大学生是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最起码,能看得懂产品说明书,多少了解一些英文,知道怎么查资料,这些后世看来很普通的能力,在工厂都是能发挥大作用的。就比如二氧化氮,丢在有些地方的厂矿里,知道怎么查资料的都屈指可数。

白玲显然不准备未来搞科研,听了杨锐的话,乖巧的点一点下巴,又转悠了起来。

“真好啊,你现在的工作,都已经有模有样了。”白玲更在乎这一点,看看杨锐,道:“咱们同学到分配的时候,都不知道去哪里呢,你大概会留下吧。”

对于这个问题,白玲尽管有所掩饰,还是很在意的样子。

杨锐没过脑子的道:“也许吧,还不是非常确定。”

白玲说不上失望还是希望,幽幽的道:“我应该会留在北京。大部分同学都会这样决定吧,你呢?会出国吗?”

“出国不是好事吗?”杨锐笑了两声。

“是好事。”白玲想了一下,又笑了起来:“比回老家好。”

大三的学生,差不多也到了该忧虑前途,考虑未来的时候了。

杨锐默默的想了一下,自己却是没有太多的感觉,不说他曾经有过大学的经历了,就是对比30年前后,毕业以后的惆怅也是不同的。80年代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惆怅没有好的出路,或者惆怅分配的工作不够好,不能符合自己的理想,不能令自己发挥所长……而对北大学生来说,什么叫做分配的工作不够好呢?以生物系的学生来说,如果分配到了河东省省委科工委做副主任科员,那就是相当不好了。

这样的惆怅,老实说,杨锐是不太能够感同身受的。

30年后毕业的大学生,大概都不能感同身受。

“做个实验玩一下?”杨锐想想,道:“分子美食怎么样?”

“分子美食?”白玲果然被吸引了。

“分子美食,就是用分子烹饪法做出来的菜,最经典的就是球化吧,比如说,我们可以用黄瓜为原料,做出黄瓜味的鱼子酱。”杨锐说着自己先兴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