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2页

又比如河北地区,今年的降雨量也是不足,但是利用众多的水井,以及从河流引水,硬是撑了过去。

所以,今年的风调雨顺,并不是老天爷给面子,而是大唐帝国持续多年的投入而带来的。

民生安稳,外敌狼狈而逃,这一年,对大唐帝国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甚至是称得上是转折点的一年。

春节结束后,在元宵之前,大唐帝国皇帝,圣天子李轩再一次召开内阁会议,在会议上,圣天子要求内阁各部,要继续加大对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水利更是需要加大投入。

大唐帝国在过去几年里,也是尝到了修建水利设施所带来的甜头,因此继续兴建水利设施这一事上,在内阁各部里取得了空前的一致。

元宵过后,圣天子正式批准了内阁提交的未来五年的水利设施建设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以中央引导,地方建设、百姓配合,持续加大在帝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水师设施建设。

不仅仅要对珠江、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修建防洪设施,同样也是需要对中小河流进行防洪设施建设,同时在缺水的地区进行广泛的水利设施建设,深挖水井。

以确保降雨量多的时候,不至于发生洪涝,降雨量不足的时候,不发生大规模的旱灾。

通过疏通河道、设立蓄水库、修建防洪堤坝、修建河坝水库等众多的方式进行水利调节。

如果只是在一个两个地方进行水利设施建设,这种工程自然是不大的,但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那么工程量就是庞大无比了,至少以大唐帝国的财政来说,是不可能单纯依靠财政投入解决的。

中央拔下的经费一年顶多也就几百万两银子而已,对于全国的水利设施建设来说,根本是无法满足的,必须是让地方财政出大头,同时还需要乡绅乃至普通的百姓都要踊跃支持。

这种事,单纯靠钱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中央没这么多钱,必须发动全国的力量,尤其是乡绅们的力量。

中央财政的钱,大部分还是要投入到数大大江大河的防洪建设中去的,而普通的沟渠、小河流的防洪,则是需要地方自行解决了,至于详细到乡下的微型工程,那么顶多就是当地官员前头,让士绅出钱,农民出力的方式来自行建设的。

水利设施,关乎到粮食产量,而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帝国存亡!

一场大规模,遍布大江南北的天灾给帝国所造成的伤亡,可是要比鞑靼人歼灭了数十万大军更加严重。

作为帝国的皇帝,李轩批准了计划后,剩下的工作和他也就关系不大了,后续的具体的工作自然会有内阁各部去处理,然后有地方衙门去处理,他只需要看到结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