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9页

当然了,两者的会试题目难度虽然相当,但是竞争却是不一样的,在金陵城里参加会试的士子,都是对自己特别有自信的那种,同时随着会试分考制度的施行,帝国也是相应的缩减了金陵城会试的录取人数。

早几年的时候,金陵城会试的进士、博士两科,录取的总人数能够达到千人,但是宣平十一年的现在,预定的录取人数已经是下降到五百人,直接下降了一半。

不过全国范围来说,预计录取的两科学子人数,却是会再一次创造新高峰,各省分考点以及金陵城考点加起来,预计将会录取五千人。

这些新科进士、博士们,绝大部分都会进入基层岗位任职,从而逐渐改变目前大唐帝国的官场里头,低级官员素质不高的原因。

假以时日,李轩还打算进一步扩大录取人数,因为以后除去司法机构、巡警等需要特殊技能的人才,除去没有品级,只是普通的雇佣工作人员,比如马夫、厨师等,其他拥有品级的帝国官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后选拔。

最后形成帝国官员以及普通雇员相结合的人事制度。

其实李轩一开始还打算搞成所有的公务雇员,都是需要通过科举来选拔的,但是发现这不太现实,因为人家读了国子监大学的学子,显然是不可能接受成为一名官府里的马夫的,而且这也是极大的人才浪费。

所以,李轩才是施行了目前的这种官员以及雇员相互结合的模式。

而这个政策,自然也不是李轩乱搞的,而是参考了后世的公务员制度,后世里的诸多媒体报道里,为什么会频繁出现临时工这个词,那是因为公务机构里是真的有这么多的临时工,他们以合同工,派遣工等名义为政府机构工作,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那种。

李轩觉得后世的这个公务体系还是挺不错的,可以有效控制薪资支出,捅出篓子了可以直接炒人平息民众怒火。

实际上这套体系华夏数千年来都是这么玩的,以前是官吏之分,后世是有编制和临时工之分,到了大唐帝国这边吗,那就是官员和雇员之分。

虽然操作的细节不同,但本质上却是一个卵用,没啥太大的变化。

要不然怎么说,其实华夏数千年,政治体系一直都没有变过呢,家天下,科举制度,官吏制度等等,几千年前如此,现在同样如。

在大唐王朝,同样也不例外。

李轩不是圣人,更加不愿意去冒无所谓的风险,既然这些东西在数千年里都已经被证明了去实用性,李轩自然是犯不着抛弃掉,然后自己去重新搞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样的话,谁知道会不会搞出什么大麻烦来。

以史为鉴,实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