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页

博士科的录取流程大体也是相当,不过他们的核心科目就是理科,八股文章虽然也考,但是题目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不是实在无法入目的八股文章,那么基本都能入选。

而录取总分阶段,其理科的分数直接就是占据了总分的一半,策论又占据了三成,文科只占据两成而已。

等到了殿试阶段,不管是进士科还是博士科,都只考策论一科。

毕竟这些人都是要当官的,理科和文科只是他们基础知识的体现而已,考核他们能不能当官,其实还是以策论为主。

这样筛选之后,大唐王朝在宣平五年的科举里,直接录取了总是一千名考生,进士科和博士科各五百人。

录取之后,除了一甲,以及二甲前三名,一共十二人将会被直接授予正七品官身,然后进入翰林院。

而其他人的话,二甲第四名以后以及三甲,则是授予从七品官身,而这些人还需要在内阁各部以及其他机构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然后参加选官,最后才会被授予正式官职。

而往往选官阶段,才是决定绝大部分二甲、三甲士子们前途的时候,选官由吏部文选司主持,综合考虑这些新官员们实习时的表现,同时也会根据考生们的自主意愿,然后进行分配,极少数最优秀的会被分配到翰林院,优秀者则是会留在京师各部门工作,而一般般的,则是打发到省、府、州三级下属各机构任职。

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唐王朝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新官员直接扔到某一个地方主政一方的惯例。

而这一点,也是大唐王朝和以往各朝各代的选官制度不一样的地方,大唐王朝明确规定,新入官员不得主政一方。

这自然是为了避免这些新官员们,考中进士、博士后,扔下书本就去当一个县令了,那可是一个县的父母官,让一个官场新手去当,这不是坑百姓嘛!

不过如果是能力出色者,这些新官员们很快也是能够主政一方了,现在他们的品级是从七品,如果干得好升官了就是正七品,那就是县令的品级了,能力出色的话,就会被外放到一个县担任县令进行历练。

不过这样的人比较少。

毕竟在大唐王朝的官制里,县令、知州、知府这三个级别的职务,那都是全力巨大,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到治下数万乃至数十万百姓生计的,所以能够担任一地主官的官员,哪怕是个县令,那也是正七品官员里最为出色的一批。

同时,这些主政地方的官员,升迁速度也是很快的,干得好了,县令不用多久就能够变成知州,然后咻的一声又变成知府了。

跨级快速升迁,这是地方主官们的巨大优势,当然了,前提是要干得好,干不好分分钟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