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科举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

于是寒门弟子和世家弟子进入朝廷的人数就慢慢对等了——

这便是谢远让这些世家门阀的贵小郎君去下乡教书的最主要原因。

他们是在富贵乡中长大的,每天讲着大道理,讲着如何如何治国,都是空谈。

也是因此,他们没见过那些剩余饥荒战乱之年的庶民,他们过得有多苦。

他们也没见过那些被世家打压的寒门,内心的远大志向并不比世家子弟少,这些人也不似他们长辈口中所说的工于心计。

但这些谢远都知道,自己说去没用的,只会拉伸仇恨——既然如此,那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这些人下乡教书,边境的看到了因为灾荒刨树根,吃树皮的流民;在境内的看到了被打压的抬不起头的寒门,谈吐之间落落大方,并非父辈口中工于心计的鼠辈。

等到这些年轻人心中的假象被他们亲自推翻,那么让他们接受寒门,接受去除九品中正,用更好的方式选举官员,那自然就变得容易多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的。

有些地方还是全部选择了世家子弟,不过品行倒还端正。

谢远便也不管了。

因为这科举的事情,他这一代人做不来的。

需要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好几代人的努力,从思想上一点一点改变,才能彻底让他们接受科举。

有门客问谢远这条路这么难走,那接下来哪一天,他要是成了众矢之的,被所有人划为敌人怎么办。

谢远笑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后又曰——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两句话很短,却让他心中的志向展现得淋漓尽致。

难又怎么样,所有人与他为敌又怎么样。

他就是要改变世家门阀垄断朝堂势力的局面,他就是要和桓风,和崔珩他们一起,对抗打压庶民寒门的世家。

况且时代会变的,大势所向也会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