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另类科考

要知道纵使是陛下,这些年也只安排了几人而已,殿下如今还没有如此威望。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只要这次殿下能稍稍安排几个寒门进来,想来陛下就已经很满意了。”

“若只是几人的话,倒也未尝不可,反正这次要安置的官位还有不少,实在不行就往州郡安置就是,可这寒门子弟的人选要如何选择,又要如何应对朝臣们的反对。”太子问道。

李皓继续补充道:“殿下莫不是忘了太学和白鹿山书院,那里面可有不少德才兼备的寒门学子,而且正如殿下所说,也不可能让他们一入仕便身居高位,这也并不现实,放他们到州郡历练,对他们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不过为了避免造成物议,在具体操办得时候,不能直接就选择寒门子弟,这样太容易引起其他人得反感,而是要想办法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得机会,让真正有能力得人脱颖而出。”

太子此时问道:“公平竞争,这样寒门子弟真的有机会嘛,到时要是没有,岂不是白费了功夫。”

李皓解释道:“寒门亦能出贵子,殿下莫忘了前朝献侯、长平侯可都是寒门出生,不依然立下了不世功勋。

就算本朝之中,不少的开国勋贵也谈不上有多高的门第,难道殿下认为他们的能力会有所不足。

殿下会如此想,只怕是听多了旁人的言语,心中早已对寒门子弟有所定论吧。”

前面的话,太子听的觉得颇有道理,确实其他的不说,就景枡功臣这一批人,大多只能说是地方豪强,其实相对门第都不高。

而这最后一句,就是李皓在给楼太傅下眼药了,事实上这也确实成功了,让太子开始反思自己是怎么会有寒门子弟就完全不行的印象。

李皓这边就在观察着太子的反应,看他差不多变了神情之后,又开始接话,打断太子的思绪,免得他之后再追问什么。

现在李皓还不能直接对上楼太傅,这样容易在太子这边失分,一切得循序渐进。

“而且若是给了他们机会,他们自己把握不住,那与其他人有何干系,殿下只要把自己态度表明就行,陛下绝不会责怪殿下的。”

“好,我明白了。”太子闻言点了点头,说道。

不过说完之后,他却又问了李皓一个尖锐的问题:“不过,我其实有一点好奇,按说以子仰你的家世,不应该支持提拨寒门才是,今日为何会主动提出这点。”

针对这个,李皓自然是早就想好答桉了,否则也不会和太子提的:“举贤为国、非为私也,而且我袁氏百年世家,能一直传承有序,靠的是一代代的能人辈出,而不是靠排挤他人。”

当然这确实是事实,李皓确实不认为这帮寒门子弟能威胁到自家得地位,毕竟如今寒门子弟中名气最大得几位,背后就有袁家得影子在。

更别说在如今整个寒门群体里面,袁家本身就靠着纸张有了不少的声望。

但这背后的东西,太子又不知道,所以在听完之后便没了疑问,后续稍微准备了一下,便去到文帝那里汇报去了。

别说,文帝对此还是很高兴的,其中除了对太子意欲提拔寒门,贯彻自己思想的高兴,还有就是这次太子没有再举贤唯亲,任用私人。

在文帝得支持下,太子便开始着手官员安排之事,首先是针对中央得官职调配,比如原先左御史得御史中丞之位。

类似这样得位置,肯定是从朝中现有官员选择合适得人选进行调任。

不过这次文帝和太子都没有直接指定人选,而是在李皓的建议下,从有意向并能胜任的人选中进行考试,择优录取。

这点就要感谢文帝了,因为授试以职的形式,是他之前就弄出来的,并应用到了察举之中。

这种形式其实看似也是和科举一样,以考试成绩划分优劣,然后授职的。

但具体内里却差别很大,是特定针对某一官职来进行考试的,而且面向对象也有很大区别,不是专门面向未入仕者得科考,或者已入仕者得锁厅试。

而是将未入仕者无官职者、已入仕者现任官吏混在一起,进行统一考试的。

不过也正因为有前例在,所以这次使用,虽然官员们有点不太适应,也就没多少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