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士族、寒门

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本用纸编好的书册递给袁沛,并说道:“这册书上记载了我在胶东让匠人研制的几项攻城器械,除了冲车、木幔之外,还有壕桥、云梯,这其中壕桥便是用来渡过城壕的。”

但袁沛接过书册的第一时间并没有去看具体内容,而是对着书本本身研究起来。

问道:“这就是你新做出来的纸,确实较之以往的要强上不少,其光滑程度不输布帛。

看你母亲来信中说,说你认为这造纸之术关系到我袁家未来,这是为何。”

李皓回道:“这事我本来早该和父亲商议,只是想着时间还早,所以就忙着训练部曲之事耽误了。

既然父亲如今问起,那我便和父亲说说此事,请问父亲认为我袁家能屹立百年靠的是什么。”

袁沛听后,虽然不太明白李皓为什么问起这个问题,但还是问道:“那自然是我袁家门风高洁,百年来一直重视子弟教化,是以自前朝时便能人辈出,这才一步步将我袁家门楣光大。”

“父亲说的很对,但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便是教化二字,那用什么东西教化人心呢。”不等袁沛回答,李皓自顾自的说道:“那便是靠的圣人典籍,靠的是族中那堆山填海的书简。”

袁沛到此还是不太明白李皓意思,问道:“所以这和纸有什么关系?”

李皓没有回答,而是说道:“父亲,等会我让你看一样东西,您就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了?”

随即转身走到营帐门口,喊来自己的亲卫去自己营帐中拿一个包袱。

袁沛此时倒是颇有定力,也不管李皓在折腾什么,自顾自的便看起了书册,看着看着就入神了。

毕竟李皓在编这本书册的时候可是花了大力气,基础模板是套用了曾公亮编的《武经总要。

但在这之上,李皓做了很大的改进,其中不仅有各个攻城器械的总体介绍和绘图,包括尺寸、材料,甚至连各处细节该如何制作,李皓都有一一说明。

另外还有记录了李皓每次演练的过程及其效果,可以说只要拿到这本书,那这些攻城器械要怎么做,该怎么用就都清楚了。

当然能不能真的做出来,就要看具体本事了,毕竟某些高端材料的制作工艺,李皓可不会写在书册上,让别人学了去。

正当袁沛看的起劲的时候,李皓要的东西已经给拿了回来,于是李皓便打断了袁沛。

回过神来,袁沛便看着李皓打开包袱,从其中拿出了几张白纸、一个很大的印章,还有一个看着有点不一样的印泥。

随后李皓将白纸铺在桌面上,然后用印章沾了沾印泥,就盖在了纸上,等再将印章拿走之后,只见纸上就留下了十几个字,赫然是: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这几个大字。

袁沛看到之后,说道:“这不是尚书里面虞书尧典的开篇吗,有什么……。”

正说着话时,袁沛停了下来,显然是明白了李皓为何会这么说了。

原先用来写作的东西,一般是就用竹简和布帛这两种,其中布帛轻便,写字清晰也可盖印,说来比这纸用起来都更为方便舒服。

但布帛在如今等同于钱货,其使用成本太高,纵使是王公贵族也不可能时时使用。

而竹简的话,相对布帛来说,其花销就要小得多,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一来是笨重,一册尚书共两万五千字,全文用竹简书写的话,放起来可以堆满小半个屋子。

而且竹简本身粗糙,是不适合用拓印的,以往用印都是以封泥形式盖在上面,所以书写都必须是人工来写,这一点让书籍的数量就受到了限制。

再者竹简说来便宜,但用量大了之后,也不是小门小户能置办得起的。

也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这天下的书籍大多都深藏在这豪门大户、王公贵族手中,平民百姓是没有接触知识的渠道的。

这也保证了如今能入仕为官者多是豪门士族出身,纵使文帝有心提拔寒门子弟,也找不出几个有用的人。

可李皓刚刚演示的动作,无疑表示只要用纸便可以大量拓印出书籍出来,而纸张的价格又不高。

那是不是意味着学习知识的成本降低,让很多寒门也能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的层面。

要知道寒门的数量比起袁家这等大族来,可是要多上太多了,纵使成才几率再低,能成才的人数也不会少的,到时说不定过些年就能和世家大族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