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提拔亲信

另外就是说官员俸禄问题,说若是增设这样一个衙门,所需官员、差役甚多,必然会令需要支出俸禄大增。

对于这些问题,李皓自然是一一驳斥,并说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可听到李皓是打算直接从各地厢军中转化成差役,只要新增各地主事的文武官员之后。

他们还是不同意,反正就是各种引经据典的要和李皓打嘴仗。

李皓自然不至于再亲自下场,否则也就不用事先拉拢那么多人一起了。

接下来李皓暂时退出了前线来看戏,让王世平他们顶了上来,和一帮台谏官员展开了对轰。

这一吵便是接连数日,直到台谏的气焰被狠狠压制住以后,欧阳修才站出来做一锤定音。

至此缉私衙门成立之事便敲定了,命名为税课司,与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并列。

其职权便是专门管理商税,所以原先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中有关商税的职权,全部移交税课司管理。

税课司下设税课使一人,下设税课副使一人、签度支部事三人,孔目官1人,都勾押官1人,勾覆官4人。

另外下面二十六路、四京府各设一司,以判司官为长官,并设兵马监掌差役兵卒。

再往下各州府设桉,以判官掌事,设孔目官,都勾押官辅左。

当然这个只是规划而已,毕竟各路及州府连衙门都没有,自然也不急着选人。

只有税课使暂时定了,由李皓兼任,然后税课副使则确定由欧阳修来定,找一个老成持重之人来。

说到底,还是对李皓不太放心,要安排个人来盯着点。

下面的位置,就是开封府和应天府两地需要尽快定下,否则不利于接下来去开展工作。

而在这一点上,李皓更倾向于提拔现有官员,毕竟人家已经把活动干的差不多了,再派人去接手,未免有抢功之嫌。

对此欧阳修他们也没意见,便就这么安排了,另外两地的兵马监事也定了下来,由袁文绍和宣宁侯家的曹石吉来当。

在安排位置的时候,李皓是特意找袁文绍谈过的,主要是因为对曹石吉不太了解,让他去独当一面怕有问题。

而且李皓还有一件事需要在应天府完成,总不好交给外人来做。

所以由袁文绍去应天府就任,而曹石吉就留在了开封府,放李皓眼皮底下看着。

另外除了定下这事,王世平的应天府尹也给确定了,顺带让康海丰也去开封府当了推官。

等这些人都走马上任之后,应天府那里的商税改革便也就正常实行了。

忙完了这些事,李皓便有时间来给颜复等人一一写信,告知要将他们调入三司衙门的事。

而在这个时候,申图刚督造的永昭陵立时六个多月,终于按时修建完成。

于是朝堂众人只能停下手中之事,一同忙碌给赵祯下葬。

不过这时就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在赵祯驾崩之时,富弼还没有回京,所以也就没有担任山陵五使之一。

可如今富弼回来了,又是当朝宰辅,如果在赵祯下葬之时没个位置,说不过去的。

其中欧阳修和英国公不能动,这两人都是赵祯钦点的顾命大臣,而且就算本身地位也不能让这两人屈居于富弼之下,所以只能委屈下曾公亮了,让富弼接了仪仗使的位置。

解决了这事之后,在选定下葬的那天,朝中百官、皇亲国戚就浩浩荡荡的从皇宫出发,扶着赵祯的灵柩前往永昭陵下葬。

而汴京城里的百姓,也是齐齐跪在了御道两侧,送赵祯这位仁君最后一程。

看着两侧男女老少痛哭失声的场景,李皓不由心生感概,赵祯执政这几十年,不是白忙活的。

等大部队离开汴京城后,仍然有一部分百姓自发跟随,一路追到了永昭陵外。

当然,他们肯定是进不来的,甚至以后也是不能进的,否则是要被问罪的,毕竟这里是皇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