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继续改革

而且李皓还给齐衡找了伴,把盛长柏也给调进工部当虞部郎中。

虽然李皓的主要目的是见盛长柏进步的比原剧中慢了不少,所以就有意帮了一把,但这也说明李皓还是很看重工部的。

李皓打算给自己辩解一下,顺便把锅给砸到欧阳修头上去。

可还没等张口,申图刚又接着说道:“此事我与齐家都记下李大人的情分,日后自会报答。”

“这家伙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平宁郡主他们这么容易满足的吗?”李皓心里揣摩着申图刚的意思。

说完话后,申图刚便和李皓告辞,两人便分开而行,李皓也就把申图刚的话忽视掉了。

之后十数天,李皓一直在三司之中忙碌着,当时李皓在欧阳修府上说的可不单纯是借口,而是真的准备对税法进行改革,以增加国库收入。

其实李皓早就有意对税法进行变革,只是以往就任盐铁使时没有职权。

同样也怕为人掣肘,到时被弄得走了形,反倒有害无益。

这次李皓当上了三司使,这权限问题已经不用担心,而且上面又有欧阳修这个顶头上司支持,正好方便大展身手。

李皓重新调取了几年的账簿记录,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去年一整年的税赋数量又有新增。

从前年的八千四百六十万两白银,新增到了八千九百七十万两白银,当然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增的盐税收入。

即使如此,也能证明大宋的整体经济是向好的,至少比明朝的穷困好太多了。

只是这其中李皓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在税赋当中,农税和商税的占比越发的大。

按照去年的比例来说,以两税为主的农业税2691万两,大概占30%,而商税6279万两,占70%。

可这个比例在庆历年间,还是几近对半分的样子,短短十几年间就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当然按照正常来说,这个比例越大,其实对于百姓应该是越好的,尤其是对于农民阶层来说,他们的负担就会轻一些。

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这商税的大头来自各种专卖活动,也正是这些商品专卖导致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激增。

仅粮食、布帛、茶叶、食盐这几项,就占了一年商税的60%,所以明面上这些是收的商税,但实际上和农税差别不大,已然是横在普通百姓头上要钱。

当然,如果这一切税赋都能按照律法要求来严格执行,那或许百姓也能过得下去。

可实际在下面官员的操作中,这能弄出的花样就太多了。

比如“加耗”就是最常用的手段,因为征收农税是百姓向官府缴纳米粮实物,而且要由民户自发将麦粮,绢绸送到指定的地点,而且一般要输送的地点都不会近。

这样一来,自然就会有损耗发生,毕竟老鼠、麻雀偷食啃坏东西都是正常的,这在现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就更别提古代了。

所以地方官府为了弥补这一部分损失,就会额外向农民征收一部分多的米粮实物,也就是所谓的“加耗”。

而且由于这是地方官府自己的安排,若是当地官员清廉就还好,可要是碰到个心黑的,那对于百姓而言负担就重了。

当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其实朝廷也是有相应对策的,那就是“支移折变”,想以此降低百姓负担。

这项政策就是说可以不用大老远的去交实物,而是将其折换成银两或者官府规定的谋样东西,作为税赋上交。

听上去这项政策对百姓是很有利的,可以有效减轻百姓负担。

但实际上,这项政策也是被官府玩出花来的,常把此物折成彼物,或把物折成钱,或把钱折成物。

如以钱折绢帛,或以钱折麦,或折帛之后再折成麦,反复折纳,总能将缴纳商品的价格人为压低,然后将折变商品的价格拉高。

如此一来,为了抵消折变的原赋税,就必须缴纳更多的数量,变相的达成加征了税赋。

除了“支移折变”之外,朝廷原先还有另外一项惠民的税赋政策,到如今也变了味,那就是“和买。”

这也是当初赵祯想施惠于民的政策,就是官府在青黄不接时借钱给民户,民户在夏秋收成之后,输绢给官府偿还贷款,其本意是帮助民户度过困乏之时,而这一政策也是后面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雏形。

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官府可以具体操纵利息,于是便成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