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委以重任的去接小孩

可事实真就如此吗!那显然不是,赵祯打好了主意的事情,又哪里是这么容易就打退堂鼓的。

他只不过是没有立即在明面上继续行动,但私下里去在为这事扫清障碍。

很快安国公、同判大宗正事赵从古调任延州观察使,荆国公赵从谠继任同判大宗正事。

因为大宗正司本就是宗室衙门,所以官员任命不需经过政事堂,所以被赵祯抓住机会就给撤换掉了。

而在替换掉了这个执掌宗室大权的关键人物之后,赵宗全便失去了对于宗室的把控能力。

于是赵祯便又一次在朝中提出,要再选立一位年幼皇子入宫。

而朝中百官在经过这段时间冷搁置后,不出意外的是分歧越来越大。

有不少人开始靠向了赵祯这边,毕竟这些天赵祯可是私下向他们诉了不少苦,打了不少感情牌。

尤其是一起常年陪伴赵祯的老臣,他们与赵祯本就亲厚,也是体恤到赵祯膝下无人承欢的现状,实在不想为难赵祯,便勉强答应了此事。

慢慢的,在朝堂之上,同意的声音已经能和反对的声音分庭抗礼了。

于是所有人便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韩琦和欧阳修这两位大相公身上,看他们是要作何抉择。

但这两人如今本来也已是离心的差不多了,欧阳修秉持沉默是金的态度,但其默认中还是偏向了赵祯这边。

最后逼得韩琦只好亲自下场,可这事让首辅带头冲锋本就已经落了下成,在加上对面还有赵祯的偏帮。

韩琦最终因为不能撕破脸皮,死保赵宗全,而导致在朝会最后,赵祯强压众意,最终通过了再立一位皇子的决议。

于是这个拟定人选的工作,便交给了大宗正司负责,也就是赵从谠的手上。

本来韩琦还想在这挑选的空隙,能给自己留些时间,找出应对之策。

只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切也早被赵祯给计划好了。

就在第二天,赵从谠便提出了人选,那就是宋太宗赵炅的曾孙、商恭靖王赵元份之孙、先舒王赵允让之子,现年四岁的赵宗汉。

而赵祯在听到名字之后,也是直接同意,便命人直接去传旨通报了,丝毫没有耽搁时间。

但别看选的看似随意,但这个人员实际挑选的很特别,因为赵宗全也是舒王之子,说起来这人还是赵宗全的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呢。

当然这皇家血脉,亲与不亲的也不是单以血脉远近就能看出来的。

而且赵宗全离开赵允让身边的时候,赵宗汉都还没出生呢,两人也没那个兄弟情,否则赵祯也不会去选中他。

只是随着这道明旨的下发,便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引向了赵宗全,众人都在看他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

不过其他人可以静静的看热闹,李皓就没有那么悠闲了,他得去一趟襄州,把人给亲自接回来。

本来这事是怎么也归不到李皓头上的,毕竟李皓现在盐铁使的差事与这事八竿子打不着一块去。

可就因为赵祯能完全放心的人实在不多,而在这其中合适带领兵马的就更少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皓便又被赵祯给想起来了。

所以,李皓很快便被赵祯宣召进宫,只是当时李皓是没有多想的。

直到在见到殿中还有个赵从谠的时候,李皓第一直觉告诉自己,今天这次进宫估计是没有好事。

果然,在见到赵祯与曹皇后之后,赵祯就直接说道:“今日召你进宫,是有件差事想要你去办。

想来朝廷的决议,你也是听说了的,朕打算召赵宗汉为皇子,现在需要派人去把他接回来。

此事朕一下就想起了你,有意让你来办。”

听到这个消息,李皓是真心不想接受啊。

虽然他现在是和赵宗全保持距离不假,可这不代表他就想靠向另外一边。

问题是另外一边靠谱点也行啊,可赵宗汉只是个四岁的小孩子,实在不值得托付。

于是李皓便开始找借口拒绝:“启禀官家,本来官家指派,臣是不当拒绝的。

但如今盐铁司的事情刚上正轨,臣有很多事情处理,实在脱不开身啊。”

而对于此话,赵祯说道:“盐铁司的改革之举,朕从奏报中也都看到了,你确实做的很不错。

按说在这个时候,朕确实不该打断你的计划。

但迎接皇子之事也是事关重大,必然是要文武匹配方可成行。

只因今时不同往日,欧阳大相公如今也不好离京,派其他人朕又不太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