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血色浪漫3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兄弟很快订好了一份计划,第一步自然是创造和周晓白认识的机会,现在周晓白连白振豪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怎么拿下周晓白,只有认识了才有往下发展的可能。

接下来就是创造偶遇的机会,无巧不成书吗,偶遇的多了,关系自然就变得亲近了,电视剧里都这么演,最后就是约对方出来看电影,逛公园,然后配合甜言蜜语攻势拿下周晓白。

“爸,您给参谋参谋。”

几人感觉差不多后,就拿着制定好的这份计划来到了刘光齐面前。

在他们眼里自己的父亲那绝对是情场高手,不然的话也不可能拿下他们的老妈。有他帮着出主意这事儿成功的几率,绝对能再往上加两成。

“太单调了,单纯的制造偶遇是不行的,你必须了解对方的爱好,利用爱好接近对方,这样才有共同话题,比如对方喜欢看书,你就多跟她聊点名着方面的东西。这个你周爷爷有经验,你们可以去问问他,让他给你们传授一下经验。”

刘光齐看了一眼立马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不过他虽然很想教,但是他那些经验都有些不合时宜,而且他现在忙得很,根本没有时间一点一点传授,干脆把事情推到了周志乾那里。反正以周志乾的能力拿下一个周晓白,绝对的手拿把掐。

第二天一早,在空间里上了一晚上课的兄弟四人,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天桥剧场。

天桥剧场位于BJ宣武区北纬路的东口,因为毗邻大名鼎鼎的天桥,故因此得名

这一地区的房屋破旧低矮,住的都是三教九流的人,建国以前,这里是北平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也是京城下层老百姓的娱乐场所。

四九年以后,这个地区逐渐开始衰败,那些在这里讨生活的江湖艺人们改行的改行,老的老,死的死,当年闻名遐迩的“天桥八怪”,也只剩下撂跤的宝三儿、变戏法儿的刘半仙。

天桥寿终正寝是在在六六年,眼瞅着形式不对宝三儿、刘半仙等天桥遗老吓得卷了铺盖卷,热闹了百十年的天桥终于变得冷冷清清。

天桥的热闹虽然不复存在,但在这一地区居住的居民成分却并没有改变,这里远离工厂区,产业工人很少,居民多是引车卖浆者之流。

在这个年代街上乱晃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院里的权贵子弟,另一类则是胡同里的平民子弟。

因为生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在路上地分辨出这两类出身不同的青少年。

他们的区别在于举止和气质,还有说话的腔调。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说一口纯正的BJ话,喜欢带儿音,而大院里长大的孩子则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从衣着上看,大院子弟喜欢穿军装,部队不同时期发的军装都属于时髦服装,年龄稍大些的孩子穿件洗得发白的人字纹布的黄军装,肩膀上还留着佩肩章用的两个小孔,显得既朴素又时髦,不显山露水。年龄小些又喜欢张扬的孩子,便从箱子底翻出老爹的毛料军装穿上。

至于高级的一点有将校服,因为将军服的面料要高出校官服面料一个等级,而且还配发了水獭皮的帽子和毛哔叽的风衣。

所以各种面料的军装便成了时髦货,就连和军礼服一起配发的小牛皮松紧口高腰皮靴,也成了顶尖级俏货,俗称“将校靴”。这些权贵子弟们大概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表现父辈的级别。

而平民子弟的穿着就没那么讲究了,没有什么统一的着装,基本上是家里有什么就穿什么。

但是事情也不绝对,权贵子弟的这些打扮很快就吸引了平民子弟们的注意,家里没有没关系。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造,一些胆子大干脆直接上手抢。

这也造成了那些权贵子弟,平时都是三五成群的出门,不敢单独行动。

白振豪四兄弟算是两波人的中间派,说他们是胡同里的平民子弟吧,很明显他们不是,但是说他们是权贵子弟吧,也不太合适,毕竟刘光齐发迹才两年。

而且刘光齐也不是军队的人,家里也没有那些东西。接受过未来审美熏陶的兄弟四人也看不上,那清一色军绿色的穿搭,穿的都是刘光齐空间里的衣服。这也让四人在一堆军绿色中显得格外的特立独行。

天桥剧场售票处的台阶上零乱地码放着一些砖头,砖头一块挨一块排成一条蜿蜓曲折的长队,这些砖头代表排队人所占的位置。

售票处附近到处是成群结伙的青年,他们脖子上挂着军用挎包,双手插在裤兜里,放肆地打量着每一个过路的人。这些青年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和别人对视的时候,目光中充满挑衅和不屑。

“嘿,跃民,你看看那几个人眼熟不眼熟。是不是昨天那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