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抢着吃好吃,在外面一个人吃,总觉得吃什么都没胃口。

苏樱白了小黄猫一眼:“他吃啥都没事!”

上次她无聊便去药房找一些菌菇,炒一下准备做个菜,哪知道小黄猫直接就开吃。

她以为已经烧熟了,便也尝了一口,片刻后就看到四面八方全是小黄猫对着她叫,然后便开始上喷下射,差点没给她玩死。

之后小黄猫嘲笑她好几天。

用完膳,江玉燕去书房处理奏折,苏樱则继续编纂医书,小黄猫呼呼大睡,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按照江玉燕定的规矩,大明一千四百二十七个县的所有奏折都得在内阁审批之后再送到她这里。

如果有什么处理不当的,直接打回,或者将内阁官员召集过来商量。

开始之时,大臣们自然严阵以待,不过也不是太过害怕,毕竟大部分皇帝刚上位之时都想做个英明神武的好皇帝,所以勤政了点。

按照他们估计,这江玉燕最多坚持一个月。要知道天下大小事情,事无巨细都过问,这精力根本不是一般人耗得起的。

半年后,大臣们慌了,这江玉燕是铁打的吗,一天到晚都在工作,连偏远小县一个农夫家里田被抢的事都过问?

还有那锦衣卫的实名举报机制真是让他们打心底里厌恶,一个平民竟然有资格状告士绅勋贵!

这天下到底是谁的?难道还是那些屁民的不成?

翌日,早朝。

卯时(早晨五点),朝会。

“拜见陛下!”百官弯腰作揖。

刘喜直接大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头戴冕冠的江玉燕暼了眼朝下群臣,一个个满脸疲倦。

就是要这样,天天让他们累到下值就回去睡觉,他们才不会没事就胡思乱想。

太子朱见治就她旁边的小龙椅上,正襟危坐。

这小家伙就是她和百官表明的态度,和武周一样,不会夺了大明江山,等她老了,就会把大明再还给朱家。顺便还提拔前朝大臣李贤进内阁,让他亲自见证。

李贤出列:“禀陛下,先皇已逝,请定下谥号,以为史官编纂。”

“呵~”江玉燕笑了笑:“那今天诸位爱卿就定一下他的谥号吧。”

顿时朝堂一静。

吏部侍郎于冕走了出来:“微臣有言,正统十四年,天顺帝御驾亲征,随意指挥,致使我军大败,二十万精英损失殆尽,整个大明文武中枢几近一扫而空,追随出征的文武高官几十人基本上全部殉国。

随后天顺帝竟带着瓦剌大军去大同和宣府城下喊话开门,丢尽我大明颜面。

正统一年,天顺帝复辟,自此擅杀大臣将领:于谦,拒绝开城门的郭登及罗亨信等人。

年后,天顺帝为俘虏他的瓦剌太师也先,修庙祈福,此事简直惊世骇俗

种种恶行,微臣认为天顺帝不配进我大明太庙,更不可葬入孝陵。

至于谥号,微臣以为纣字最为合适!”

话音一落,朝堂突然静了下来。

这尼玛也太狠了吧?

不过大家想想于冕的身份也就合理,他是于谦的儿子。于谦为官清正,可以说为大明死而后已,结果还被天顺帝抄家、流放。

皇帝做到他那样,可以说自他起始,大明再无人肯为这朱家效死命。

片刻后也有朝臣出来反对,毕竟他们曾经还是天顺帝的臣子,现在出来说两句一个是给燕皇一点印象,另一个表明他们也是重情的人。

讨论许久,江玉燕一言而决:“那就定为‘桀’,这天顺帝不入太庙供奉,不入孝陵。

另,景泰帝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在位期间,笃任贤能,励精政治,谥号为‘戾’大为不妥,改为‘英’,居太庙,迁陵棺椁至孝陵!”

“陛下圣明!”百官连忙同意。

以前那些喜欢反对的,要么已经回家,要么已经见到祖宗。

沉吟片刻,江玉燕看着于冕继续说道:“于谦少保,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you]。正举步难危之日,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

朕欲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文正,配享太庙,与大明历代先帝共享香火。

诸位可以异议?”

百官一愣,从明代开始,文臣谥号均为两个字,因此“文正”这个谥号便是对文臣的最高评价,不过,以于谦力挽狂澜的功绩肯定配得起。

随后。

“陛下圣明!”

堂下大臣突然觉得这女魔头好像还是个好皇帝,只要做了事她就舍得赏。那日后封爵拜相,岂不是看自己表现。

还有,那直接威胁到她位子的太子安然无恙,曾经大骂她的李贤也愿意重用。这燕帝之心胸气魄,真是浩然博大,古来罕有。

也许,他们这一代君臣还真的创出秦皇汉武的千古佳话。

要不,试试干两年?

有些文官们突然想起自己读书时的理想,绝对不是前些年每天怎么和上司拍马屁,不是想着怎么搞钱,怎么升官。

而是为百姓做事,为大明崛起而奋斗,而是名留青史!

谥号讨论过后,朝臣又开始奏折春耕和水利,老生常谈的问题,某些地区每年秋汛都发大水,修得大坝简直就是一团糟。

江玉燕直接下了命令,以后谁修的大坝一家老小在秋汛期间都住在坝上,水不停不准下来,看谁以后还敢偷工减料。

到最后于冕再次出声:“禀陛下,这次平叛期间,陛下总共缴获田地百万亩,获利甚多。

如今虽国库充盈,但因陛下免去较多税收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