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解危(上)

汉中祖 拾新 1850 字 2022-10-17

“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后于本地设盐官,司盐事。

传闻中,夙沙氏即于此,开创制盐历史之先河……”

知晓新寿光令,必为县地过往感兴趣,王楷厚颜无耻地跟上来后,便主动讲解起来。

王楷学识丰富,少即以博学思辨,闻名于乡地。

太平道起事时,其被召为郡吏,还没到郡府任上,黄巾军就来到了家乡,出身本地士族大户,他不得不同族人一道护卫。

等黄巾军为新到任的刺史胡轸平定,民生尚未恢复,又有盗匪作乱。眼看着家族南迁,王楷按照族中安排,乃属最后一批离开之人,谁晓得受都昌县影响,益国县也出现了民变。

近几年之不顺,让王楷自身也是闭默无言。

与新到任的寿光令相处一刻间,他感觉到此间县长大有不同,竟是无惧于乡地危情,大胆于外侧巡视情况。

若是旁人处于此位置,即晓治下为暴民袭扰,早就惶恐,或是离开县地,以向郡国求援。毕竟失官事小,失命事大。

世人莫不知晓,自太平道开启大汉大范围民变后,叛军攻取县城等所在,杀官立威,以示决心,激励民众,已为标志。

拿今岁二月之江夏兵叛乱来说,叛将赵慈攻入南阳城,首先杀得即为杀南阳郡太守秦颉。

看着面前寿光令挺拔身姿,王楷记起方才那侍从有言,此间青年县令名“刘祈”,这个名字,他虽长处于乐安,但总感觉有些熟悉。

时见刘祈这盘沉着稳重之态,且多成竹在胸,连他之急躁心情也沉静下来。

年纪轻轻,这等气度者,显然不是无名之辈,他趁机道:“还没请教刘君以前于何处高就?可是第一次来到青州?”

刘祈回头,那双明亮的眸子,看了眼王楷。

便是这一眼,以王楷一种个人所想,被看透之感。

但很快,刘祈下马,遥望远方湖泊,目光又转向东侧风化裂开之水渠,洪亮之声音于前传来:“不瞒王君,我之前为昌虑长,也是两月前,受朝中命令,这才来寿光任上。

我虽没有来过青州,但家于泰山郡,乃属盖县人,说起来,同青州也是一衣带水。”

盖县,刘祈。

王楷霎时想起,为何觉得“刘祈”之名,隐约有些熟悉。

原是去岁,即有听过其名。

而一月前,他同一远游至益国之泰山郡士人有过交谈,其正是大加称赞该郡少年名人刘祈,乃属“至仁至义”之辈,且道之为东海郡太守举为孝廉,语气中,颇为推崇,更是加深了他对这个名字之印象。

于那泰山郡士人口中,刘祈于昌虑任上,爱民如子,平定匪寇,与徐州士人交好,得名士陈琳大赞,一件件事,也被道出。

王楷一直以为,像这等州郡闻名之士,难能一见,未曾想到会于今日偶遇,还是以这等方式。

其心道:不仅是泰山士人,以前段时间过路行商所言,刘希德足智多谋,善待百姓,所治之所,无论前番混乱,终能为之平。更有人言之,其乃治理之能臣,或有管仲乐毅之才。

传闻或有误,但眼前刘祈,给之感觉,便是看不透。

时以寿光、益国、都昌,已有暴民作乱,其人如此从容,至少给同行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他而今以下徐州避难无果,但不如先跟着此人!

有此间护卫,遇到流民,不会孤立无援。

王楷精神一振,也是迅速下马,这次发自内心之敬重,深深一礼。

“楷于刘君久仰大名,竟不晓今来寿光令上者,竟是刘君!”

这些年来,王楷凭自身才华,看不起普通士人,即便是面对一县之令,他面上虽说和善以礼,但内心确也平平。

但遇到才华名望,较之厉害者,王楷那是发自心间拜服。

于个人名声,刘祈没想到,已经传到了临近青州,且为青州士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