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

陆清璇说:“太奶奶,我看得是脂评本红楼,您说的那个地方我也看过,脂砚斋在那里的批注是‘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您说的那话,是否不大吉利?”

一句“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把几个叔叔伯伯辈的吓得脸色都变了,连陆良臣都惊疑不定地看着她。

“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叔叔道,“清璇,你自罚一杯,便不算你说错话。”

俞老太太伸手,挡住了那叔叔下面的话。

“清璇说的对,是不吉利,但我刚才正要说,就是不吉利,”俞老太太表情严肃地说道,“刚才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这一回,我陆家,何其像那宁国府和荣国府!

“你们知道早上,发生了什么吗?”

说完,她的视线变得冷峻起来,扫视了一圈桌上人,道:

“早上我喝茶的时候,忽然发现,我家的六安瓜片,由提片改成了梅片,我找来成管家一问,他说是庄上要节省经费,便只好在这茶叶上委屈一下。”

“我很生气。生气过后,我便不无悲伤地想到了《红楼梦》当中的这一回,‘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只因多添了一位姑娘,连饭都紧紧巴巴的,可见这家子已经败到根儿上了。”

座位上的人听着俞老太太说话,除了陈涯,都大气不敢出。

俞老太太摇了摇头,继续道:

“所以今天中午呢,我便说,把家里人都招过来,尤其是几个小辈,我想看看,家里的小辈,是不是都没有正经营生做,是不是都要当那游手好闲的人,扛不起老人们撑起来的这个家。”

一听这话,几个“小辈”都纷纷答道,绝不会辜负太奶奶的期待。

陆清璇声音清脆:“太奶奶,陆宁娜妹妹不是林黛玉,我也不是王熙凤,陆家的将来,不会衰在我们手中。”

“好。”俞老太太点头,“那我们陆家也要改变一下规矩了,就好像改革,总要吹一吹新风,才能重新立得起来,以后,我们就唯才取人,奶奶我今天,跟大家玩个游戏。”

她挥了挥手,佣人给每个人桌前面都倒了一杯酒,俞老太太说道:

“今天酒也要喝,但不能单只喝酒,你们每个小辈,都要表演一个最拿手的才艺,让叔叔伯伯,还有李思清老师看看,谁表现得最好,奶奶便给谁奖励。”

听到这里,陆清璇和陆良臣两人相视一眼。

两人心中均道:果然如此!

前面铺垫那么多,又说要看小辈展示才艺,分明不是想让他们争个高下,分明是想让陆宁娜在众人面前露一手!

看来陆宁娜是跟着李思清学习有成,在小提琴上已经有些许火候了。

近来,家族在陆宁娜身上投入的资源,众人都亲眼目睹:

先是请了国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李思清,为她担任小提琴老师,又送她参加各种比赛,上下打点,拿了几个名次。

和家族关系良好的一些媒体,都开始刊登陆宁娜的介绍文章,称她是“古典界的新秀”……这一套手段,没有谁比陆家子弟更熟的了。

以往爱华想要捧红某个明星,都必然要来这么一套。

自从家族失去爱华公司后,所剩的资源已经不多,他们是想集家族在文娱行业上最后的影响力,把陆宁娜推成一个流量热点,把她打造成“小提琴女神”。

这样一来,她就会成为家族的摇钱树,更有利于家主位置的平稳过度。

不过,家族的这些安排,也自然会导致某些人略有不满。

所以,俞老太太这是想借这个中午,敲打敲打他们,让陆宁娜坐稳自己的位置。

一想到这一层,陆清璇和陆良臣便都兴致缺缺了。

他们没兴趣去给陆宁娜当绿叶陪衬。

俞老太太拍了拍手,佣人们搬着一大堆乐器上来了。

她道:“那就……从柴贤开始。”

“我??”

柴贤万万没想到会点到自己,只得苦着脸说:

“太奶奶,您知道我的,我什么都不会啊!”

俞老太太道:“人总有自己的特长,又不是猴子,怎么会有什么都不会的呢?我看你平日里油嘴滑舌最会说话,你讲一个故事总可以吧?”

柴贤愁眉苦脸。

都没有准备,哪能讲得出什么故事来?

看到柴贤这个样子,俞老太太脸一黑,道:

“好,我看大家兴致不高,可能我说奖励太笼统,那我就许个彩头,你们总高兴了吧?”

顿了顿,她又说道:“若谁能表演得到大家公认的最佳,我便拿出陆家一个产业,让那人去经营三个月,什么产业呢?我想想……”

众人顿时屏住了呼吸。

俞老太太想了一会儿,说道:“那就,把《云上京华》当做彩头吧!”

此话一出,在座几乎所有人脸色都变了。

一个叔叔辈的年长者说道:“太奶奶,这样不妥吧?《云上京华》可不是个小传媒啊!”

俞老太太霸气挥手:“若彩头给小了,他们不就更不重视了吗?就这个了!你们该怎么表现,自己看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