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居庸观雪

“爹爹、杨哥哥,你们快来看,好大的雪啊——”

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前边跑着,一口气登上了居庸关的城楼,即便是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城楼上每个垛口的旁边,依然矗立着一名“靖难军”将士。

“过儿,你快去看着点儿襄儿,不要让那丫头疯跑。”

郭默很是无语,这大雪天的,躲在房间里烤火不好吗?

非要跑出来看雪,还是跑到这二十里外的居庸关。

冒雪登山的,正是大宋当今的皇帝陛下郭默,带着自己的五徒弟杨过,和宝贝女儿郭襄。

……

郭默回到汴梁城后,就迅速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做一个皇帝嘛,倒也没有规定必须是什么样子的。

郭默觉得只要自己不像那些荒淫无道的君主那样,哪怕是做一个平平无奇的守成之君,如今的大宋也会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

回到后宫,真是满满的一大家子。

郭默加上三位媳妇黄蓉、李莫愁和慕容嫣,旁边还有六个儿子,赵思默、郭逸、郭逍、郭遥、郭逊和最小的郭适。

两位小徒弟也在,就是十二岁的杨过和十岁的耶律齐,这两个徒弟跟前边那四位徒弟相比,武学天赋无疑要高出许多。

只是如今年龄尚小,真实的战力,还是要首推二徒弟武南天的。

当然,还有一动一静两位少女,十六岁的小龙女和十岁的郭襄,站在一起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小龙女依然喜欢一身白色,两年多没见,完全长成了大姑娘,十六岁了,亭亭玉立的,还是那样的不苟言笑。

这么多人,早已不是一张桌子能坐下的。

郭默和黄蓉跟几个年龄大的孩子坐在了一起,譬如赵思默、郭逸、郭襄、杨过和耶律齐。

李莫愁和慕容嫣,则到另一桌去照顾几个小的。

小龙女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吃饭,看着眼前这几个坐不住的孩子,惹得她也时不时的浅笑连连。

“默哥哥,前几日罗氏鬼国来人传信说,他们的国主安德如今重病缠身,恐怕撑不了几个月了。”

“他们想让思默回去,在适当的时候,继承罗氏鬼国国主的位置。太上皇还没有做出决定,让等你回来了再说,你看……”

酒席宴上,黄蓉看了一眼旁边的赵思默,同郭默讲道。

赵思默被送到桃花岛求学,现如今也过去好几年了,尤其这两年多,黄蓉几乎天天带着他,宛如亲出。

已经过了十一岁生日的赵思默,越长却跟母亲安灵儿越像,有着异族的血统,整个人的气质显得很是独特。

他听黄蓉说到自己的身上,默默地放下手中的快子,微微地低着头,眼睛却不时地向爹爹那边望去。

这么多年了,这个儿子对郭默还是有一种莫名的陌生感,其实不仅仅是他,就算是郭默其他的孩子,都对他这个爹爹挺陌生的,除了古灵精怪的小郭襄。

“这事情是件大事,思默是一定得回去的,不过他年龄还这么小,去应对一个国家未免太势单力薄了些。”

罗氏鬼国的民风彪悍,如今的国主安德,当年也是被属下反叛过的,安灵儿更是被人种了“金蝉蛊毒”,才跟郭默之间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这样吧,回头我请朱子柳师兄随思默一起回去,有他的辅左,我相信思默的处境应该会好一些。”

“另外,可以从‘锦衣’里,抽调三十名好手过去,只要能护着思默的安全,就算是发生了什么不测之事,我们也能逢凶化吉、卷土重来。”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郭默这个当爹爹的,至少也得护着儿子的性命,至于军队,他相信石长老麾下那八千铁骑足矣。

那是当初由“敦武军”一手训练出来的,其中自然也有“敦武军”安插或转化过来的棋子,关键的时候,也许能助上一臂之力。

“爹爹,孩儿不想离开您——”

赵思默正坐在郭默的对面,听到爹爹的话,十一岁的他已经可以理解爹爹那样的安排,完全是在为自己着想。

五岁的时候,赵思默就踏上了大宋的土地,如今六年多过去了,娘亲安灵儿的模样,在他的记忆中已经有些模湖了。

如果可以,他宁愿就这样永远待在这里,跟自己的一众弟弟妹妹们在一起。

虽然见到爹爹的次数和时间都不是很多,但是,爹爹的事迹却能够常常听人说起。

每次听到,赵思默的心中就充满了幸福和骄傲,那是一个儿子本能地对老爹的崇拜。

而郭默所着的那本“封神演义”,识字多年的赵思默,早就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

他很好奇,爹爹到底是怎么想出来那么多奇妙的人物和故事,只是郭遥那小子,总是说自己就是书中的“雷震子”,让一众小兄弟们都很是不爽。

“好了,思默,你也长大了,如今学问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次回去多带一些书,需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听说你的功夫练得也不错,‘大漠八法’已经练到了第三层,这些天就跟爹爹在一起吧,等朱知府来了,你再跟他一道回去。”

三年多前,当大宋刚刚覆灭金国之时,朱子柳就随着一灯大师来汴梁找到了郭默,一灯大师表达了自己推荐徒弟的意愿。

郭默正是用人之际,直接就给了朱子柳一个归德府知府的位置,这一做就是三年多,年年吏部考评都是上上。

朱子柳曾经是大理国的丞相,执掌一府之地自然不在话下,如今儿子赵思默要回去接掌罗氏鬼国,郭默第一个就想到了朱子柳。

他本就是大理人,跟罗氏鬼国又是邻邦,对于处理各族部落间的事情,也有一定的经验和心得,有他做儿子的臂膀,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再加上,朱子柳可不是个简单的文人,那也是一位妥妥的一流境界的高手,除了可以帮助赵思默处理政务,必要时也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护卫。

一顿饭,因为赵思默的事情,众人吃的都有些情绪低落。

尤其是众小之间,相处了六年多,知道了这位哥哥要出门远行,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来,都有些恋恋不舍。

第二日,郭默命人带着重礼,去拜会了在病中的吏部尚书薛极。

郭默是微服前去的,只带了四名“锦衣”,赶了一辆车,上边放着郭默送的礼物,有一半还是宁夏带来的特产。

到了薛极的府上,门第倒是不低,这一干重臣的府邸,都是郭默亲自让人安排的,反正从大金国王公大臣那里,接收过来的深宅大院不在少数。

郭默命人将自己的拜帖递了上去。

“郭默?怎么这么耳熟?”

薛府的门子不认识郭默,却认得郭默身后那四位,准确地说是认识他们那一身锦衣,和腰间的雁翎刀。

“您请稍后,我这就去禀告我家老爷——”

门子没敢耽搁,一熘小跑向里边报信。

时间不大,就听到里边传出杂乱的脚步声。

“快快把中门打开——”

“支呀呀——”薛府的中门被打开了,里边一前一后走出两名年轻人,一个三十来岁,居然是一身官衣,看样子像是翰林院的人。

翰林院,唐朝时才开始设立的官署机构。

设立初时,它并不是正式的官署,而是聚集了一批具有艺能人才的机构,分设了如文学、经术、算卜、医学、僧道、书画等专门机构。

而这群人,重要的职能便是陪侍皇帝游玩,故彼时翰林院设在皇宫内,为内廷机构。

那宋朝的翰林院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定意义上,宋朝的翰林院是沿袭唐制的,但相比于唐朝的非正式官署,宋朝的翰林院可是正经八百的官署,且隶属于内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