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这皇位不坐,也要打!

除此外,整个大明朝内部,有不少地方也出现了起义造反的事情,只不过因为规模还很小,所以朱瞻基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他真正在意的是,这些国内起义的背后,是否有那些官绅士族在背后支持。

只不过这件事还在调查当中。

并没有一个切实的结果。

尚书房内。

朝廷的所有重臣都齐聚于此,除了这些大臣们外,之前赶到京城内的那些藩王们,也都聚集在这里。

看到、听着这些从大明朝各地传来的消息时,所有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之色。

往日,这些事情随便挑一件都是国家的首要大事。

可如今,这些事情却完全扎堆儿的聚集在了一起冒出来。

即便这尚书房中汇聚了天下首屈一指的智库们,但在短时间内也完全想不到一个什么好的办法。

如果只是针对其中一两件事,或许他们可以很轻松的解决,可如今,大有天下皆反的味道。

南边儿、北边儿、东边儿,西边儿,全都是人,全都是麻烦,还都是大麻烦。

东北有女真、西北有瓦剌、南边的交趾有以黎利为首的各路起义军。

东边儿,还有倭寇偷鸡摸狗。

内部,还有各种起义。

短短的时间内,原本看似铁桶一般的大明朝,竟显得千疮百孔。

如此多的问题勐地全部暴露出来,可偏偏朝廷内部最强大的五十万大军,却还在那关外。

朝廷手中的兵力有限,能力有限,又如何能面对这么多的问题。

就当所有人都因为这样的局面而焦头烂额的想不到任何办法时。

那作为兵部尚书的杨士奇,在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后,还是第一个站了出来。

没办法,他是兵部尚书,又是如今朱瞻基在朝廷内势力的代表人物,这个时候他不站出来说话,还等谁来?

只见那杨士奇缓缓来到了群臣之前,对着那稳稳坐在尚书房龙椅上的朱瞻基说道:“殿下。”

“微臣有几句话,虽不是什么良策,但或许对殿下应对如今局面有些用处。”

闻言,朱瞻基自然不会拒绝。

如今别说是这些大臣们了,就是他朱瞻基自己,也是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毕竟他也没想到一下子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可就算问题再多,如果手底下有人,有军队,逐个解决就是了,可偏偏是没有可用的兵力。

朝廷其它的那些兵力都是镇守一方,绝不可动的。

一旦动了,那些地方也绝对会跟着起动乱。

到那个时候,这窟窿可就堵不过来了。

也在这时,那杨士奇在听到朱瞻基的允诺后,便缓缓开口说道:“如今我大明朝内的局势可以说到了十万火急的地步,四面八方全部有外敌,在这种局面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并且,朝廷只有一次出手的机会,一旦选择上出了问题,或者在战场上被拖住,朝廷将无兵可用,无棋可走。”

“打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今大明朝四周的那些外敌看似来势汹汹,大有颠覆我朝的心思。但在微臣看来,他们不过就是狐假虎威,借着我朝大军叛乱,内部混乱的时机,想要趁机瓜分我大明朝疆土。”

“若是五十万大军无恙,以这些人的实力,绝不敢造次。”

“所以,微臣以为,如今大明朝表面这些疑难杂症,归根结底就是关外五十万大军引起,只要关外动乱平息,四面八方的动乱造反,顷刻间便会云消云散。”

“可如今朝廷兵力有限,能够做的事情实在有些,若再不将所有能力汇聚在一处,集中一点击破,那真就是东补西漏,西补东漏。”

“臣斗胆,请殿下暂时放弃边疆诸事,即刻登基,以九五之尊的皇帝之令,昭告天下汉王与赵王的谋逆之举,举全国之力,讨伐汉王赵王,配合明军五十万大军内如英国公张辅、大将陈懋、御前营樊忠等忠心朝廷,却被汉王赵王裹挟之人,一举将汉王与赵王拿下。”

“如此一来,山海关外大局一定,四面八方的危局定然可解,至于那些外敌贼寇们从我大明朝吞下的那些好处,到时候自可让他们全部都再吐出来!”

不得不说,这杨士奇是真厉害。

纵然如今这局势看似混乱不已,彷佛天下皆敌,可这杨士奇依旧还是从这纷乱的局势当中看出了一条解决之道。

尤其是其对这一次天下大乱的看法,切实的说中了其中关键。

关外五十万明军的叛乱,是一切祸乱的根源。

如果没有这一档子事,这些人绝不敢在这个时候联合起来同时叛乱。

哪怕就是皇上朱棣驾崩、太子身故,他们也绝对不敢!

可没有办法,如今的局势是,不仅老皇帝驾崩,太子也跟着身故。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王和赵王还联合起来,携手中的五十万大军之威,在关外公然造反,时刻威胁着朝廷。

要知道,如果他们还在应天府的南京城内,距离边疆或许还安全一些。

可如今,他们是在顺天府的北京城内!

山海关,距离京城不过区区三四日的脚程。

如果是骑兵,很可能只需要一天多的时间便能直接打到北京城下。

一旦被五十万大军围在城中,大明朝的政权颠覆,便在朝夕之间了。

所以,那些边疆的外邦,那些原本在明朝统治下的异族之人,还有朝廷内各地的起义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知道朝廷一定会先解决关外的五十万大军,而不会集中力量去对付他们,所以才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动手。

让明朝内部自己互相消耗去,他们趁机会能占多少便宜占多少。

对于杨士奇的话,朱瞻基很认同,想要解决目前局面,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关外的五十万大军祸患。

解决了这一祸患,其它的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不仅是朱瞻基,一旁那些正在为此事一同焦虑的大臣以及藩王们,也都是眼前一亮。

不得不说,这办法虽然没有任何具体的实施策略,但却让在场的众人拨开迷雾,看到了事情的本质。

而如今的一切霍乱之源,便是那关外的五十万大军。

一时间,这在场的不少人都如梦初醒,然后惊叹的说道:“杨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杨阁老高见啊!”

“”

听着在场这些大臣们的夸赞,如今刚刚位及兵部尚书加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心中还是十分惶恐的。

赶忙便谢绝了在场这些人的夸赞。

随后又将目光看向了那坐在龙椅之上的太孙朱瞻基。

生怕对方因此而有了忌讳之心。

但显然,此时的朱瞻基并不会在这件事上计较太多,毕竟局势紧急,现在还不是谈这些的时候。

尽管朱瞻基也十分敏锐的看出了周围这些大臣以及官员们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圈子,一个围绕着杨士奇为中心、亦或者说是围绕他朱瞻基为中心的利益团体。心中也想好了这次事情如果能够解决,接下来就该设立军机处,削弱内阁实力,最起码内阁大学士不得兼任六部尚书。

但现在不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