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到底是他老朱家的种啊.....

心中的冲劲也是越发的浓厚。

“来人!将凤阳知府给我找来,就说本王有要事相商!”

朱高煦站在桌前,一脸得意的昂着脑袋挎着腰,争取一鼓作气将这里的事情办的漂漂亮亮。

镇江府。

第二天一早,镇江知府郭济在得到了朱瞻基的许可后,便第一时间命府衙的人将他昨晚书写好的一份份文书下发到了镇江府城的各个权贵家中。

在这镇江府主政几年的郭济,对于这镇江府城内的权贵官绅还是有些了解的。

而这份文书的内容很简单,大致内容就是告知这些府里的人,按照朝廷的度田令律法,官府查到他们府中的土地房屋等等并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进行报备登记,并且获取新的土地文书。

所以官府要在五天之内对他们名下的所有财富进行清查。

郭济的这一连串举动和措施,都发生在几天之内,看似仓促了些,可郭济自己却明白趁热打铁的道理。

此番抄家刘府,已经是敲响了土地汇算的大钟,虽然在原则上也可以给这些人一些时间让他们进行报备。

可一旦这么做了,十多天过去,此番抄家刘府的势头便会减弱不少。

那些官绅的家里面也会想到各种办法进行瞒报、谎报、搪塞。

与其到那个时候再跟他们见招拆招,勾心斗角。

还不如就趁着如今长孙殿下坐镇镇江府以及抄家刘府的时机,趁热打铁,一举将他们全部拿下。

而不给他们一个详细的清查时间,就是为了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可以完成报备以及登记。

在命人将这些文书下发到他们各府的手中后,郭济也开始着手对镇江府下辖的三个县进行下一步的土地清查登记备桉做准备。

有关于朝廷下发文书的内容,也通过正式的方式传达到了下辖三个县衙的知县手中。

要求他们各县即刻开始,也按照镇江府城内的举措进行度田令的实施。

并且言明其中利害以及此次朝廷对新政推行的决心。

在做完这些前期预备的手段后,郭济也来到了官府备桉登记土地,并且下发土地文书的屋子里。

此时在这屋子的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这些人中大多都是寻常的老百姓,这一点从他们身上穿的服饰也能看得出来。

瞧着这样的场景,郭济虽然已经预想到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热闹的情况,但却没有想到人会这么多。

远远出乎了他的预计。

在这衙门专门用来进行汇算登记的房子里,三四名衙门内的差吏此刻已经是忙的不可开交。

见此,郭济转身便命人去将府衙内所有会写字,会算数的官吏全部找了过来。

就当这衙门的前院内,所有的官员都忙到不可开交时,朱瞻基虽然知道这一情况,但却并没有干预。

燃文

他郭济堂堂一个正四品知府,这么点问题还是能够解决的。

而他也趁着手下有这么一位干吏,为他解决了很多麻烦琐事儿的同时,与胡善祥过起了悠闲自在的小日子。

没事俩人还自己做做饭,到郊外逛一逛,亦或者到这城中的红船上听听戏。

总而言之想到什么就去做,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一转眼,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在这三天之内,郭济命整个府衙的所有官吏全部出动,将衙门所有的房间都用作了登记备桉土地。

从每天早上鸡鸣声响起时,直到日落,全部都在衙门里办差。

吃饭也都是在屋子里随便对付一口。

总算是在这三天的时间内将镇江府内所有前来登记报备的土地完成了备桉。

而与此同时,给那些官绅贵族们留的三天时间也到了。

在这期间虽然也有一些官绅顶不住压力,前来衙门将自己府内的土地房产等等全部进行的登记。

但仅按照他郭济所知晓的那些官绅数量,前来登记的也不过占到了三成左右。

面对这种情况,郭济也是有些为难。

毕竟留存的官绅人数还太多。

抱着侥幸心理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他也能够理解这些人的心思,毕竟在朝廷的新政内容已经公之于众、人人皆知的情况下,如今这度田令为的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清楚楚。

一旦这些土地全部进行了备桉登记,那么接下来他们面对的将是拥有这些土地所带来的赋税。

以往凭借着朝廷给予的免税政策,他们还可以不用理会这些。

没有官绅一体纳粮的推行,就是将自己府中的土地备桉也无所谓。不会给他们的利益带来任何的损害。

但现在却不同了。

他们不仅没有了免税的权利,即便是在缴纳土地税收的同时,也将面临远超以往土地赋税的税额。

这两者相加之下,对于这些官绅阶级而言,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郭济也不是没有预想到。

但像这种大事,他还是得去征求一下朱瞻基的意思。

衙门后院的小院内。

在见到朱瞻基后,郭济也没有拐弯抹角,便直接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以及准备做的事情,向朱瞻基交代了一遍。

听着郭济的话,朱瞻基仔细的思考了片刻后,却摇了摇头,说道:“杀鸡儆猴这一招已经用过了,如今再用只怕也没有太大的效果。虽然可以让一些摇摆不定、见风使舵的人主动前来备桉,但效果不大,对于那些顽固之人也没有丝毫的影响。”

“况且,那些顽固之人既然在抄家了刘府之后依旧没有任何的动作,你如今就是再抄几家,又有什么用处。”

朱瞻基的否定,是郭济没有想到的。

按照他的想法,如今步步紧逼,步步缠食威胁,给那些官绅制造紧张的危机感,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也能让他们一点点的感受到朝廷这次新政推行的决心。

所以对朱瞻基否定了自己的想法,郭济异常的不解。

正当郭济还想对朱瞻基解释什么时,朱瞻基却主动的转头对他说道:“郭大人,目光放的长远一些此次镇江府的度田令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有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等新政的实施。与此同时,镇江府此次新政推行,虽然可以当做整个南直隶,甚至整个大明朝的表率,十分重要。”

“但你要记住,朝廷要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镇江府,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南直隶,而是整个大明朝。而像你郭大人这样的人,整个大明朝又有多少?跟那些人一步步的耍手段逼迫,只是你郭大人可行的办法,但放在其他地方可就不一定了。”

“最重要的是,一旦这种一点点蚕食的方式被天下人所知晓后,那些心怀侥幸,心怀鬼胎之人必然会与各地官府一点点的拖延周旋。如此一来,等新政推行完成又到了何年何月?”

当朱瞻基说完这一番话后,郭济这才突然意识到,如今自己面前的这位可不是寻常人物,而是当今的监国长孙。

以他一个知府的眼界,所能看到的自然只是一个镇江府。

可在自己面前这位长孙殿下的眼中,却是整个大明朝。

所以当长孙殿下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他想到的是整个天下,在整个大明朝推行新政的大局下,如何做,对整个大明朝才是最好。

而不是仅限于在一个小小的镇江府推行新政。

想明白这个道理以后,郭济清楚了二人之间的差距,便又开口问道:“那按照殿下的意思,该怎么办?”

面对郭济的这个问题,朱瞻基再次沉默了许久。

当然他并不是在考虑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在与自己内心当中的圣母心态做着斗争。

曾经生活在后世,并被后世思维思想所影响的他,必然会在这事关无数人一生的事情上有所纠结犹豫。

可当他想到自己此次的决定,将影响和改善到整个大明朝无数穷苦百姓的生活,同时避免更多人怀着侥幸心态时。

朱瞻基有了决断。

“如今的镇江府内可以调动多少的兵马?”朱瞻基没有再过多的解释。

而且听不到朱瞻基这话后,郭济也是心中一惊!

长孙殿下这话是什么意思?

多少兵马?

一个让他郭济感到震惊的猜测,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中。

同时有些结巴的说道:“府衙可以直接调动的兵马以及衙役,一共一共三三千人。”

闻言,朱瞻基直接说道:“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