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国策,怎么都落到子孙后代的头上了?

“想必这张地图,各位大臣应该也都见过。那么,大明国力强盛之际,就需大力的发展经济!”

“经济,就是钱!钱从哪里来?”

朱瞻墡说着,就让工部尚书杨荣站了出来,他在永乐大学也接触过一些新的建筑学术,因此由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朱瞻墡也私底下解释过,这个并不用担心。

“工部所有的官员都去永乐大学学习过,建筑土木学,太孙所拿出来的新东西让我们这些人眼前一亮,十分诧异。”

“太孙给我们说了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大明的官道,依旧没有连通到各处,百姓出行并不方便,商人经商也遇到了诸多困难。”

“除了水路以外,陆路也需大力发展!”

杨荣所言,自然是修建不同程度的水泥路,现如今,水泥路其实已经够好的了。至于沥青路,目前而言还是有些困难的。

工业并不是很发达,哪里能做得出来,等以后慢慢发展吧。

“工部学习到,有一种特殊的材质,可以建筑石灰等,使得修路速度变得奇快,工部提议,规划合适的路线,修建基础道路。”

朱棣听闻此话,还是有点犹豫的,修路……那不是国库需要出很大的钱吗,财政支出和收入能否达到平衡呢?

不过大量的钱放在国库之中,也的确没什么太大的用处。

修路自然可以带动各种发展,他这个做皇帝的又怎能不清楚呢?

但这个消耗巨大,可以说比修建紫禁城,疏通大运河更加困难!

“修路固然可行,可这对国库会是一项巨大的损耗!”

朱瞻墡就知道皇帝会这么说,国库充足才是维持国家各个地方运转的保证,因此如果一个策略不对,那的确会影响甚远!

“陛下,新国策之中,修路是肯定的!修路也不一定是必须快速完成的,孙儿将这一项国策定到了十到二十年之间!”

“修路,刚开始是为了联通全国各个主要城市,等到后面就开始慢慢延展到府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