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1章

“这段话明确告诉所有人,没有‘圣人’,所有人都是茹毛饮血的禽兽。以此可以推论,百姓能够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有美好的生活都是因为‘圣人’的功劳。所有人必须感恩‘圣人’,不然就是没有良心。而‘圣人’未必是完美的,也有可能会做错事,百姓必须体谅‘圣人’,掩饰‘圣人’的过错,忍受‘圣人’的过错带来的痛苦,因为这点痛苦远远不能偿还‘圣人’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圣人’功大于过,瑕不掩瑜。百姓只能看到‘圣人’的优点,深深地崇拜和感恩。”

王敞慢慢地道:“谁是‘圣人’?自然是尧舜禹汤,孔子孟子,以及……天子!”

“没有天子,何来社稷江山,何来稳定的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天子就没有百姓的美好生活,百姓是依附与天子而生的,所以百姓绝对不能有丝毫的违逆天子。”

“再以此推论,在家里也是一样的,父母就是‘圣人’,没有父母就不存在的子女必须绝对的服从父母,忤逆不孝就是大罪。”

胡问静惊愕地盯着王敞,没想到数年不见,王敞真的有了一丝本事了。

王敞继续说道:“这‘依附’慢慢成了‘感恩’,‘感恩’又成了规矩,规矩又成了理所当然的真理。忠君、孝道,无不如此。”他看着胡问静,认真地道:“王某才疏学浅,不知道这‘感恩文化’究竟是对是错,但是有一点王某看得很清楚。”

“陛下的‘公平’‘公正’之中是不存在‘感恩文化’的。”

“《礼记内则》曰,‘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这是要早晚请安。”

“‘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饮食之,虽不耆,必尝而待;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这是长辈的命令不问理由不问对错必须要执行。”

王敞慢慢地问道:“若是子女必须对父母早晚请安,必须任由父母打骂剥削和吸血,这公平公正何在?”

荀勖微微捋须,没想到当了礼部尚书对王敞的压力是这么大,竟然真的看进去了一些东西,他看了一眼还在与司马女彦打闹的贾南风,又想到了荀家的废物纨绔,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敞继续道:“这集体农庄之中也不存在‘感恩文化’的基础。”

“早晚请安也罢了,工作再辛苦也能抽出时间的,集体农庄的规矩再严厉也不曾禁止各个支队或者农庄之内人员走动,被分拆到田庄、养猪场、养兔场、养鸡场等等地方的百姓只要想要维持‘孝道’终究是可以的。”

“但‘孝道’或者说‘感恩’的重点是‘回报’。子女必须回报父母,国民必须回报君主。”

“子女回报父母的根本是什么?是赡养父母。可是这在集体农庄之内竟然是不需要子女亲自‘回报’的。集体农庄之内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有农庄负责,子女何来‘回报’?”

“若仅仅如此,那不过是子女捡了便宜,这父母养育之恩由集体农庄负担了。可是那些孩子呢?集体农庄的孩子强制入学,吃穿用度都有农庄负责,这父母的教养之恩在何处?没了父母的教养之恩,这孩子们以后为何要‘感恩’,为何要‘回报’?只怕会理直气壮地看着父母由集体农庄养老。”

王敞盯着胡问静,严肃地道:“微臣不觉得集体农庄养老,照顾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有什么不对。这是善事,大善事!历朝历代不曾有过的真正的仁义之举。”

“但这其中透露出了重大的信息,那就是陛下的‘公平公正’,陛下的格物道、法家、科举等等是没有一个字提到感恩的。”

“陛下的‘公平公正’是不是远远的超过了华夏的‘感恩文化’、‘圣人依附’,是不是让华夏百姓走出了新的道路,微臣愚钝,是看不清了。可是这没有感恩文化的大楚对陛下是极其不利的。”

“百姓不以父母养育为恩,又怎么会感激君主之恩呢?这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就没有了恩情,这君主建立了王朝稳定了社会之后同样没有了恩情,为何要感恩,为何要忠心?”

“大楚朝时日越久,这心中无君无父,以为‘将相本无种’,‘彼可取而代之’等等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今日是躲在深山之中的‘蜀汉后人’冒出来‘劝进’,明日就是某个农庄之内的社员造反,后日就是某个御林军的士卒刺王杀驾了。”

“陛下武功盖世,哪怕是遇到了刺杀也不在乎,可是长公主呢?陛下的子孙后代呢?”

“陛下的天下马上杀出来的,谁敢造反就平定了谁,可是大楚朝天天造反,这百姓还能安居乐业吗?这公平公正还能落实到百姓的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