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2章

那下定决心去集体农庄的村民大声地道:“官府和门阀老爷也会杀人!”一群村民点头,被官府和门阀老爷地主老爷打死的人多了去了。

那村民继续道:“我只要老老实实地做事,集体农庄没道理随便抓人就杀。”一群人点头,集体农庄也要讲道理。

又是一个村民道:“可是集体农庄从鸡叫干活到狗睡觉,很累的。”庄稼人谁不知道这工作量代表的就是玩命,会不会直接累死在地头?

那村民咬牙道:

“怕什么!只要能吃饱,老子就有比老黄牛还多的力气!”

一群村民点头,吃饱了饭后有的是力气,还怕了干活干到狗睡觉吗?庄稼人吃苦受累怕什么,只要能够吃得饱干什么活都行。有村民喜气洋洋地道:“我胃口大,能吃,若是吃饱饭就是占了大便宜了。”

有聪明机智的村民冷笑道:“有余粮吗?吃集体农庄的,住集体农庄的,没有自己的余粮,遇到灾年怎么办?饿死吗?我自己种地,省吃俭用好歹有些余粮,给集体农庄种地吃得好了,但是一点余粮都没有,这有什么用?我把余粮都吃了,难道就不能吃饱了?”他鄙夷地看着众人,这点账都算不清:“集体农庄的人看似吃饱饭了,其实吃得都是自己的余粮,又占了什么便宜?”

另一个村民盯着那聪明机智的村民,淡淡地道:“你家的余粮能够让你吃饱?你家每年能有多少余粮?三斤?五斤?”

其余村民也大笑,大家都是一个村的,谁家不知道谁家的情况,有人嘲笑着:“三斤?他家每年还要向人借粮食,哪有什么存粮。”

那聪明机智的村民满脸通红,却说不出话。村子里大都是佃农,偶尔有人有一两亩地,依然要租种地主老爷的田地,谁家日子不是过得紧巴巴的?前些年只要咬咬牙多吃些野菜是真的有余粮,但是这两年年景不好,一会儿旱,一会儿寒,一会儿打仗要加赋税,要强行征兵,这地里的收成更差了,哪里有余粮?

一群村民嘻嘻哈哈地笑着,有人大声地道:“老子明天就去司州,你们还有谁去?”有人大声地响应,一齐上路也有个照应,有人却打着鬼主意,憨厚地笑着,若是村里的人都去了司州,租种的地就空出来了,他就能够多租种几亩地,日子就好过多了,若是司州的集体农庄真的很好,别人来通知他,他自然可以再跟着去集体农庄享福,这叫左右不吃亏。

第二日,十几户人家真的就启程向司州而去,兖州东阿到司州之间尽数是平原,唯有几条小河而已,行路很是方便,也没什么关卡,真的是抬脚就到。

一群佃农想得非常清楚,只要能够吃饱饭,管皇帝是女的还是男的,管土地是集体农庄的还是门阀老爷的,天大地大,吃饱饭最大。

被吃饱饭和有肉吃吸引,宁愿背井离乡的不仅仅是兖州东阿城的佃农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各地都有百姓拖老携幼一路向最近的胡问静的地盘而去。

能够吃饱饭,有肉吃的诱惑力在这个天天吃野菜都不能保证的时代超过了所有的东西。

……

无数百姓的迁移动静太大,琅琊王氏的子弟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有琅琊王氏子弟急忙进府衙向王衍禀告。

王衍正在为各地的门阀派来济北的使者头疼,那些该死的门阀个个都想获得好处,却又不肯付出什么,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他也知道为什么这些曾经为他马首是瞻的门阀忽然之间转变了态度,不仅仅是因为琅琊王氏屡战屡败,一个个门阀核心人物纷纷被杀,更重要的是天下第一名士殷浩出山了。

王衍冷笑几声,这些门阀是想要投靠殷浩了?真是一群卑鄙小人。

可是王衍对那些门阀毫无办法,殷浩的名声比他大多了,又没有败绩。

王衍心中一阵愤怒,王敦死不足惜!他恨恨地扔下了手中的书信,那些门阀就没有想过殷浩只是一个人,琅琊王氏是一个门阀吗?一个人也能与一个门阀抗衡?这些门阀中人是不是个个瞎了眼睛了?

他斜眼看到那禀告农民纷纷向胡问静的地盘迁移,忍不住怒从心起:“一群贱人而已,由得他们去!”

不就是每个城池都有数百乃至上千贱人想要去集体农庄吗?只管去好了,谁在乎一群贱民的去留。

王衍想了想,又冷笑了:“如此大动静的百姓迁移定然有胡问静插手,她想干什么?难道想要用我兖州的百姓攻打兖州?”他忍不住大笑,胡问静真是幼稚,竟然以为给百姓一口饭吃百姓就会忠心耿耿,然后为了她攻打自己的家乡,残杀自己的家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