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亦不甘落后,兵分两路,对扬州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水军由蔡瑁统领,以勇猛善战的孙策为先锋。长江之上,蔡瑁的战船连绵百里,旌旗蔽日,桅杆如林。战船高大坚固,在江面上乘风破浪。孙策英姿勃发,站在船头,手持画戟,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大声呼喝:“今日定要踏平扬州,扬我军威!”他的声音充满了豪情大声,鼓舞着每一位将士的士气。马步军则由刘备率领,张飞、关羽两位猛将为先锋。张飞豹头环眼,声如巨雷,丈八蛇矛在他手中虎虎生风,舞动起来虎虎生威;关羽威风凛凛,骑着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宛如天神下凡,气势磅礴。他们率领的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所过之处,无人敢挡,仿佛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向着扬州席卷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刹那间,天空仿佛被厚重的乌云笼罩,一片阴沉压抑。战鼓擂动,杀声四起,战争的阴云如滚滚浓雾般迅速弥漫开来。而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三份紧急军情的文书如鹅毛大雪一般,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成大器的案几之上。
成大器面色凝重,他那双深邃的眼眸凝视着这些文书,仿佛能透过纸面看到前线的惨烈战况。忧虑的神色在他的眉间若隐若现,但更多的,还是那份临危不乱的沉稳和果敢。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斗,而是关系到巴蜀地区生死存亡、百姓安危的生死较量。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成大器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传令下去,紧急召集贾诩、李儒等一批足智多谋的谋士们前来中军大帐,共商应对之策。
中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光线昏暗,气氛凝重如铅。众人围坐在巨大的沙盘前,目光紧锁着上面标注的敌军动向,眉头紧锁,神情严肃。每个人都在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整个大帐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呼吸声和烛火的噼啪声。
贾诩轻摇羽扇,打破了沉默,率先开口:“袁绍军远道而来,求胜心切。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一马平川,极为利于其骑兵驰骋。若我军与之正面交锋,以己之短攻敌之长,恐难占得优势。依我之见,可实行坚壁清野之策,将平原百姓与粮草悉数迁至临淄。紧闭城门,凭借临淄坚固的城墙固守。待袁军深入,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之时,再以火攻挫其锐气。如此,方能避其锋芒,寻得破敌之机。”他的话语不紧不慢,却条理清晰,充满了智慧和谋略。
李儒微微颔首,补充道:“贾先生所言极是。同时,可派张燕率轻骑,日夜袭扰袁绍粮道。粮草乃军队之命脉,一旦断绝,袁军军心必乱。届时,我军便可乘势出击,大破袁军。此外,对于曹操和刘表的军队,我们也需派得力将领据守要地,加强防御,密切关注其动向,不可有丝毫大意。”他的分析细致入微,考虑周全,为应对联军的进攻提供了更全面的策略。
成大器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二位先生所言极是,就依此计行事!”随后,他迅速下达命令,调兵遣将,安排各项防御和应对措施。很快,平原百姓在军队的护送下,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推着装满粮草的车,向着临淄缓缓迁徙。一路上,队伍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在家人的搀扶下艰难前行;妇女怀抱婴儿,脸上满是担忧和不安,不时地安抚着怀中啼哭的孩子;孩童牵着大人的衣角,眼中充满了恐惧和迷茫,好奇地张望着周围的一切。沿途村庄空无一人,田野间只留下被收割后光秃秃的麦茬,在风中摇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火,让人不禁心生悲凉。
与此同时,成大器的军队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般迅速而有序地运转起来。一部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马不停蹄地赶往临淄,他们深知这座城池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巴蜀地区的门户,更是抵御联军进攻的关键防线。到达临淄后,他们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城防建设工作中,加固城墙、修复城门,同时还积极储备粮草和箭矢等物资,以应对可能到来的长期围困。
另一部分将士则被派往各地的要隘,这些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联军进攻的必经之路。他们严阵以待,严密防守每一个山口、关隘,不敢有丝毫松懈。在这些要隘处,将士们日夜巡逻,警惕地观察着联军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敌人的踪迹,便立刻发出警报,让整个防线都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而张燕则率领着一支轻骑部队,如同幽灵一般神出鬼没地穿梭在袁绍大军的后方。他们熟悉地形,善于利用山林、河流等自然障碍隐藏自己的行踪。这支轻骑的任务就是寻找机会袭击袁绍的粮道,截断其后勤补给线。一旦粮道被切断,袁绍的大军将陷入饥饿和混乱,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
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成大器和他的巴蜀军民们都清楚地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毫不畏惧地迎接这场挑战。在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上,他们将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抵挡住联军的猛烈进攻,守护住家园的安宁。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