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归鸿映雪

腊月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粒,敲打着琰堡的窗棂。岁末的忙碌气息弥漫在堡内,但与往年不同,今年更多了一份隐秘而焦灼的期盼。

来自吴地的最后一封家书犹如暗夜中的星火,言明父亲蔡邕已决意趁江河未封冻之际,启程北归,预计岁末年初可抵陈留。

这一日午后,天际阴沉,雪势渐密。望楼上的士卒忽然望见远处汴水方向,一列车队冲破雪幕,缓缓驶来。

那车队规模不大,但护卫精悍,车马仪仗虽经风尘仆仆,仍透着一股掩不住的清贵之气。

为首的马车辕上,插着一面小小的、却足以让整个琰堡屏息凝神的旗帜——那是蔡氏的标记。

“来了!是老爷!老爷回来了!”消息像插上了翅膀,瞬间传遍堡内上下。

蔡琰正在书房与毛玠商议开春后的屯田细则,闻讯手中笔管一顿,墨点滴落竹简,氤开一小团乌痕。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胸腔内翻涌的、复杂难言的情绪——有孺慕,有委屈,有经年独撑大局的辛酸,更有一种近乎“近乡情怯”的忐忑。

她整理了一下衣冠,对毛玠道:“先生,随我出迎。”

堡门大开,蔡琰率领毛玠、蔡谷等一众核心人物,肃立风雪之中。车队缓缓停稳,护卫左右分开。

车帘掀动,一位身着深衣、面容清癯、虽旅途劳顿却目光湛然的中年文士,在家仆搀扶下步下车辇。正是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蔡伯喈。

四年光阴,流放生涯,并未磨去他全部的儒雅风华,只是眉宇间添了些许风霜刻痕,眼神深处藏着一丝对时局的忧思。

他的目光越过众人,第一时间便落在了站在最前方、那个身形纤细却站得笔直的女儿身上。

四目相对。蔡琰快步上前,依礼深深下拜:“不孝女琰,恭迎父亲大人归家!”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蔡邕抢步上前,一把扶起女儿,仔细端详着这张既熟悉又染上了坚毅与风霜的稚嫩面庞,喉头哽咽,千言万语最终化作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