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诊双喜璘郎窃玉

瓜州渡·晨雾锁江

寅时将尽,楼船庞大的轮廓在浓得化不开的晨雾中缓缓前行,仿佛一头蛰伏的巨兽。

长江在瓜州渡口变得格外开阔,水汽氤氲,

将两岸的轮廓和远处的帆影都涂抹成一幅模糊的水墨。

寒意裹着湿气,无声地渗透进船船舱的雕花木窗。

内舱暖炉烧得正旺,驱散了些许江寒。

林黛玉斜倚在临窗的软榻上,正欲拈起一块茯苓糕,

忽觉一阵强烈的呕意毫无预兆地从胃腑翻涌而上,直冲喉头。

“呃…”她纤手猛地捂住菱唇,黛眉紧蹙,

原本就略显苍白的俏脸瞬间血色尽褪,也顾不得仪态,踉跄起身便朝船船舷边的栏杆疾步奔去。

“姑娘!”

袭人反应极快,一把抄起旁边净面的珐琅漱盂紧跟其后。

黛玉刚扑到栏杆边,便对着迷雾笼罩的浑浊江水剧烈地干呕起来,

单薄的肩胛骨在素白的寝衣下无助地颤动,仿佛风中不堪重负的细柳。

早有准备的薛宝钗并未跟随,只是沉静地立于舱门内侧,对着屏风后微微颔首。

一位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老太医,提着药箱,悄无声息地从屏风后转出,

显然已等候多时——宝钗心思缜密,黛玉这几日偶有不适,她早已暗暗留意。

袭人小心翼翼地扶着几乎虚脱的黛玉回到舱内软榻。

老太医上前,声音平和:“夫人且安坐,容老朽请脉。”

他伸出三根枯瘦却稳健的手指,轻轻搭在黛玉纤细如玉的腕脉上。

舱内落针可闻,只余黛玉微弱的喘息和江水拍打船船舷的哗哗声。

不过几息之间,老太医原本平静的脸上骤然涌现出由衷的惊喜,

他倏地收回手,后退一步,竟朝着黛玉和一旁的贾璘、宝钗方向伏地而拜,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恭喜总督大人!贺喜夫人!此乃滑脉!

如珠走盘,滑而流利,往来流利,应指圆滑——是极显的喜脉之象!夫人大喜啊!”

“喜脉?”黛玉尚在气虚体弱中,闻言一时怔忡,那双含露目先是茫然,

随即渐渐漾开一层难以置信的、混杂着羞怯与巨大喜悦的涟漪,

下意识地抚上自己依旧平坦的小腹。

贾璘身形一震,深邃的眼眸中瞬间爆发出狂喜的光芒,

几步跨到黛玉榻前,大手覆盖在她置于小腹的冰凉手背上,

掌心传来的温热与坚定让黛玉的心跳得更快。

薛宝钗脸上的神色却最为复杂。

欣喜是有的,毕竟这是贾璘第一个嫡出的孩子(在她心中,黛玉的地位已是如此)。

但更多的,是瞬间涌上的千斤重担和深沉的忧虑。

这孩子来得太是时候,也太不是时候!贾璘树敌无数,前路凶险未卜,这腹中珠玉,是希望,更是最脆弱的软肋!

“袭人,研墨!”宝钗的声音斩钉截铁,打破了舱内凝滞的喜气。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一张雪浪素绢,拈起一支紫毫,笔走龙蛇,簪花小楷一个个落下,却带着金戈铁马般的森严气势,赫然是一道《护珠令》!

一曰:禁房事三月。 此为首要,字迹最重,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