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
李世民闻言,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连说了几个好字,仿佛卸下了一桩心事。
帐内原本因战事和君臣身份带来的紧绷气氛,也因这份家常的关怀而缓和了不少。
简单叙旧后,话题很快转向了正事。
李世民神色一正。
“平壤指日可下,高句丽全境纳入大唐,已成定局。”
“但高句丽百废待兴,战后重建,安抚流民,恢复生产,疏通商路,桩桩件件,所耗靡费,却又刻不容缓。”
“朕召柳叶,便是想听听竹叶轩对此有何高见,如何能让这重建之事,既快且好,又能...让朝廷不至于太过捉襟见肘?”
他说的很含蓄,但核心意思很明确。
既要重建好,又要花钱少,最好还能让朝廷赚点。
许敬宗显然早有准备,闻言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所虑,东家与竹叶轩上下亦思之良久。”
“高句丽新附,重建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家之力可速成,竹叶轩已着手调集巨量资源,规划已初步成型。”
他声音平稳,条理清晰地阐述。
“其一,城池重建!”
“竹叶轩工建行已调集大批熟练工匠、物料,对高句丽境内主要城池,尤其是被战火损毁严重的平壤、白岩、盖牟、安市等,进行系统性勘察。”
“重建绝非简单复原旧貌,而是依据其地理位置、战略价值、商贸潜力,进行更科学、更坚固、更实用的规划重修。”
“重点加固城防,拓宽主要街道,预留商业区域,并着重完善地下排水系统,以绝疫病之源。”
“其二,基础设施先行!”
“东家说过,‘路通则百业兴’,竹叶轩商路行正着手规划并先行出资,修复和拓宽贯通高句丽南北、连接辽东及新罗、百济的主要官道。”
“同时,在沿海港口如原高句丽南部港口、以及盘山港之间,增建中转仓储,提升海运效率。”
小主,
“水利方面,已联络工部,准备修复因战乱废弃的灌溉渠系,确保来年春耕。”
“其三,文教融合!”
“此乃长治久安之基!”
许敬宗加重了语气。
“竹叶轩已协同太子殿下,从工部及国子监征调了上百位精通营造、算学、农桑的博士、名匠。”
“他们将在重建城池的同时,于各州、县治所及交通要冲,选址督造新式学堂。”
“教材将采用大唐官定典籍,教授唐言唐字、圣贤之道,兼授实用算学、基础工技。”
“意在使高句丽新一代,自幼便习唐风唐俗,认同大唐,成为真正的大唐子民。”
“此部分投入,竹叶轩愿承担大部,朝廷只需象征性拨付或予以政策支持即可。”
许敬宗最后总结道:“陛下,此等规划,并非竹叶轩独力包揽,而是与朝廷紧密协作。”
“如此,朝廷省却了直接管理庞大工程的繁琐与贪腐之忧,节省了巨额直接投入,却能通过竹叶轩的商贸税收、以及重建后地方经济的繁荣,获得长久稳定的收益。”
“高句丽之地,亦能更快地从废墟中站起,融入大唐血脉,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