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即公元202年,八月。
魏王公孙续从洛阳起兵二十万,浩浩荡荡,向西杀向潼关。
与此同时,大魏集结于九江、广陵的征东军,集结于汝南、河南的征南军,也都出动了。
六十多万大军同时出动,整个天下开始震动。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山河表里,天然屏障,由于此处比函谷关更加险峻,因此,取代了其位置,成为长安通往中原的第一关隘。
公孙续从三月开始便向洛阳集结重兵,秦王袁绍肯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此时,潼关驻扎着五万兵马,统帅是车骑将军董承,执金吾马腾为参军校尉,及军师,杨奉、郭太为大将。
公孙续攻打潼关,可以有两条线路。
一是正面攻打关隘,二是从风陵渡过黄河。
因此,秦军也分成两队。
董承、杨奉率领三万兵马,驻扎在关上,马腾、郭太率领两万兵马驻扎在黄河渡口。
魏军的先锋李典、乐进、贾逵率领三万兵马,到了潼关之下。
望着险峻的关隘,打消了想要强攻的念头,安营扎寨,等待主公魏王的大军到来。
第二天,魏王公孙续率领大军来到了潼关关下。
由于关下比较狭窄,二十万大军,扎下连营十几里。
大军休整了一日之后,公孙续下了命令,准备强攻。
这样的险关,任何计谋都没有用。
董承不可能率军出关主动攻击,除了强攻别无选择。
风陵渡那边一共有三万兵马,除了薛洪、缪尚之外,还有朱灵和路招,并州刺史牵招也在收集渔船,会将马腾的两万兵马牢牢的牵制住。
潼关的关隘上,只有董承的三万兵马,强攻不是没有可能拿下。
当然董承如果守不住,肯定会向袁绍求援,到那时袁绍自然会派出援军。
这是后话。
这两年有马钧和刘晔不断改进,魏军的攻坚利器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大。
投石车的射程更远,打击更精准,也制作出了一些连弩和床弩。
上百架投石车,密密麻麻的摆在了潼关前面。
每一架投石车旁边都有二十名兵士,分别负责校对目标,装填石块和发射。
虽然是冷兵器,但公孙续已经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将士的铠甲,手中的刀枪、盾牌、弓弩,战马的装备等,已经远远领先于同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