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暗护妲己 帝辛得美

鸿蒙神王 天空光明 3251 字 5个月前

次日帝辛登殿,钟鼓齐鸣,文武侍立。

待百官朝贺毕。侍从道:“有奏章者出班,无事且散。”言罢就有午门官启奏:“冀州侯苏护候旨午门,进女请罪。”

苏护身服犯官之服,不敢冠冕衣裳,来至丹墀之下俯伏,口称:“犯臣苏护,死罪!死罪!”

帝辛道:“苏护,你题反诗午门,及至崇侯虎奉敕问罪,你尚拒敌天兵,杀戮朝廷兵将,罪不可赦,拿出午门枭首,以正国法!”

只见首相商容出班谏曰:“苏护反商,理当正法;但前日曹州侯有本,令苏护进女赎罪,以完君臣大义。今苏护即尊王法,进女朝王赎罪,情有可原。且陛下因不进女而致罪,今已进女而又加罪,甚非陛下本心。乞陛下怜而赦之。”

帝辛犹豫未定。

这是苏护旁边的妲己抬起头来,叫了一声:“犯臣女妲己求万岁饶家父一命!妲己愿以身相代。”

帝辛定睛观看,见妲巴乌云叠鬓,杏脸桃腮,浅淡春山,娇柔腰柳,真似海棠醉日,梨花带雨,不亚九天仙女下瑶池,月里嫦娥离玉阙。妲己启朱,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

这一眼望去,就让帝辛双眼发亮,魂游天外,确实是一个大美女啊,难怪圣师说自己一定会喜欢,没想到竟是如此,看来自己也不能往自己是平凡人啊,这一点还是明白的,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帝辛起立御案之旁,道:“美人平身。”

然后令宫女:“挽苏娘娘进寿仙宫,候孤家回宫。”

随后传旨,“赦苏护满门无罪,听孤加封:官还旧职,国戚新增每月加俸三千担,显庆殿筵宴三日,众百官首相庆贺皇亲,夸官三日。文官三员、武官三员送卿荣归故地。”

苏护谢恩。

两班文武见天子这等爱色,不少不明就里的却有不悦之意,奈天子起驾还宫,无可诤谏,只得都到显庆殿陪宴。

苏护闻言,不觉厉声言曰:“臣闻人君修德勤政,则万民悦服,四海景从,天禄永终。昔日有夏失政,淫荒酒色;惟我祖宗不迩声色,不殖货财,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克宽克仁,方能割正有夏,彰信兆民,邦乃其昌,永保天命。今陛下不取法祖宗,而效彼夏王,是取败之道也。况人君爱色,必颠覆社稷;卿大夫爱色,必绝灭宗庙;士庶人爱色,必戕贼其身。且君为臣之标率,君不向道,臣下将化之,而朋比作奸,天下事尚忍言哉!臣恐商家六百余年基业,必自陛下紊乱之矣。”

这时帝辛怒极道:“君命召,不俟驾。君赐死,不敢违。如今寡人只是要招你女儿为妃,你居然敢违逆,且当面说寡人乃是亡国之君,乃是大不敬,来人将苏护拿下,推出午门斩了。”

侍卫们正要拿下这苏护时,费仲、尤浑二人,连忙阻止道:“苏护忤旨,本该勘问;但陛下因选侍其女,以致得罪;使天下闻之,道陛下轻贤重色,阻塞言路。不若赦之归国,彼感皇上不杀之恩,自然将此女进贡宫闱,以侍皇上。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容流,而保护有功之臣。是一举两得之意。愿陛下准臣施行。”

帝辛闻言大喜,这才放过苏护。

苏护回到驿馆,心中怒极且心气难平。众家将上前接见,问道:“大王召侯爷觐见,有何事商议?”

苏护闻言大怒道:“无道昏君,不思量祖宗德业,听信谗言,欲选吾女进宫为妃。此必是费仲、尤浑以酒色迷惑君心,欲专朝政。我不听旨,不觉直言谏诤,昏君道我忤逆,要将我问斩。二贼子又奏昏君,放我回封地,料我感昏君不杀之恩,必将送吾女进朝歌,以遂二贼奸计,我想闻太师远征,二贼弄权,眼见昏君必荒淫酒色,紊乱朝政,天下荒荒,黎民倒悬。可怜成汤社,即将化为乌有!我自思若不将此女进官,昏君必会兴师问罪。若要送此女进宫,以后昏君失德,使天下人耻笑我不智。诸将可有良策教我?”

诸将闻言齐声道:“古语云:君不正,则臣投外国。今大王轻贤重色,眼见昏乱,不若反出朝歌,自守一国,上可以保宗庙,下可以保身家。”

苏护此时正在盛怒之下,一闻此言,不觉性起,竟不细思便道:“大丈夫不可做不明白之事!”就命下人取来文房四宝,就在午门墙上题诗,“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然后领家将迳出朝歌,奔冀州而去。

帝辛被苏护忤逆,正不爽之时,只看见午门内臣进殿俯身在地道:“臣在午门,见墙上冀州苏护题有反诗十六字,不敢怠慢,还望陛下圣裁!”

接着将诗交予侍从,侍从送到御案之上。帝辛看完,顿时大骂道:“岂有此理!寡人本着上天有好生之德,没有处死他,还放他返回封地,他却题反诗在午门之上,大辱朝廷,罪在不赦。”

就此帝辛打算亲征,不过马上就被朝中大臣挡了回来,毕竟天子亲征可是大事呀。

马上就有大臣让其诸侯代之,帝辛听了很意动,问道:“四侯谁可征伐?”

费仲在傍出班奏道:“冀州乃北方崇侯虎属下,可命崇侯虎征伐。”

此时商容的忠义之辈都知道那崇侯虎乃是个贪婪暴虐之徒,带兵出征,所过之地,必遭祸害,社稷如何以安?接着又想到西伯侯姬昌,仁德四布,信义素着,何不保举此人?岂不是两全其美,何况还能试探一下西伯侯姬昌,三人对望一眼,心中马上有了主意。

随后商容等都保举西伯侯姬昌,言明此封仁德,必然可以更好的完成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