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过了正月,朝廷果然有了大动作,先是对北地的几个将领进行了调换,后又册封李伯玉为北定王,从南疆调集了五万兵马作为他的私兵,跟着他和太平长公主一起回并州。
太平长公主就是周香玉,这是她从宗正寺拟定的很多名字中挑选出来的。
之所以选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她希望这次北伐后大景再无战事,所有百姓永享太平。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所有人都清楚的意识到一点:陛下要动真格的了,大景在酝酿多年后终于又要北伐了。
之所以说是又,是因为大景已经不是第一次举起北伐的大旗了。
自王朝南迁以来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大景不乏有过雄心勃勃希翼一举北上收复失地的皇帝,更不缺少意志坚定军事才干卓绝的将领,这些将领们先后组建过征远军、复国军、破虏军,每次都志气满满斗志昂扬,可最后都因为各种原因夭折,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仅没有北伐成功,反而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在那之后,朝廷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气氛都十分低迷,甚至连皇帝都丧失了斗志,纵情享乐。
有的大臣觉得收复失地固然重要,可不顾实际强行北伐就是在坑害大景,那只是部分武将为自己扬名谋利找的借口罢了。
于是朝廷上便开始有人攻击武将,甚至开始提出朝廷要“崇文抑武”,用分权的方式来制衡武将,虽然这些提议最终都被否决了,但武将在朝中也确实备受打击,再不复之前荣耀。
有的武将眼看复国无望,朝廷打压武馆重用文官,便开始让自家子弟弃武从文,从小便送进学堂学习之乎者也欲走科举的路子。
说实话,若不是当今圣上当初在并州带着北地两大营打了一场大仗,使得北胡三政权元气大伤到现在还没缓过来,朝中大臣也不至于对周彻这番举动如此放纵,早就一个个站出来嗷嗷嗷的阻止了。
毕竟打仗是烧钱的,国库这些年虽然存了一些钱,只不过一旦没钱了皇帝指定从他们手里抠钱。
周彻做这一决策之前本来还悬着一颗心,以为那些老臣会反对,没想到进行的这么顺利,倒是松了一口气。
如此一来,京城上下都笼上了一层战争的乌云,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着朝廷的进一步动向。
有一些商人甚至开始囤货囤粮,生怕到时候打起仗来粮食短缺粮价暴涨,一时间京城的物价都上涨了些许。
好在这里是皇城脚下,那些商人再如何利欲熏心也不敢太过分,物价的涨幅也在老百姓可接受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