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长听着我们的汇报,脸上渐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驱散了我们多日来的疲惫。他说道:“不错,大家这几天辛苦了。这些信息非常有价值。”
科长接着说道:“我们结合这些内容,再仔细研究研究,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咱们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一下,先按照类别梳理出框架,比如遗产份额划分、还迁人界定以及费用分摊这三大块。每一块再细分具体的参考因素和案例分析。”
我们三人立刻行动起来,找了张大桌子,将资料摊开。同事迅速拿起一叠案例资料,开始按地区和年份分类排列,嘴里还念念有词:“这个案例是三年前本地的,和咱们情况有些相似,还有这个,外地的,但处理思路很有参考价值。” 我则在一旁用便签纸标记出不同部门给出的费用分摊标准要点,将它们按顺序贴在资料旁,方便对照查看。
科长站在旁边,一边看着我们整理,一边在本子上记录要点。整理完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开始深入探讨。科长指着遗产份额划分的资料说:“从这些案例来看,财产来源和各继承人贡献确实是重要参考。但咱们这个案子里,祖产的界定和后期家庭共同投入怎么区分,还得再琢磨琢磨。”
我思考片刻后说道:“要不咱们根据房产登记信息和家庭成员提供的出资证明,来确定各自在房产中的份额?像翻修费用,让各继承人提供票据,按照比例计算。”
同事点头表示赞同:“这个方法可行,这样能相对客观地确定遗产份额。而且对于还迁人认定,我们可以依据本地拆迁政策,结合老人居住情况和与继承人关系,做一个详细的分析报告。”
我们就着这些思路,继续深入讨论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争议的点。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讨论,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渐渐成型。
科长看着我们,眼中满是赞许:“好,大家思路很清晰。现在我们把这个方案形成书面报告,详细阐述每个部分的依据和操作方法,然后提交给上级部门审核。”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全神贯注地撰写报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斟酌。报告完成后,科长慎重地拿着它,走出办公室,前往上级部门。
等待审核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三人心里既紧张又期待。不动产登记大厅依旧忙碌,但我们时不时就会对视一眼,那眼神里满是对结果的关切。
终于,科长带着笑容走进来,手中挥舞着报告:“通过了!上级部门认可了我们的方案,现在可以联系当事人,只要法院也认可我们的意见,我们就可以按照方案处理不动产登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