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麻烦的是,后面两台机器人几乎全都深深嵌入尘土层中,最深的一块零部件竟然深埋到地下30多米处,这让负责“打捞”的机器人花费了相当长时间来搜寻。
等全部工作接近结束的时候, 指挥现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总的搜寻、拾取工作还算顺利,并没有遇到肢解机器人的“凶手”。。。
“为什么11号机器人跟后面两台机器人的分解状态不一样,是周围环境不同吗?”
参谋长这句话是对着登陆小队队长肖远航说得。
后者想了想后肯定地点了点头,“这颗行星的地表充斥着大量细微尘土颗粒构成的浮土层,经年累月的沉淀下,很多地方已经夯实了。
但是因为风力侵袭或者其他原因,地表的应力状态并不不同。
而且我们进行地面勘察的时候发现这里并不是平坦的平原,浮土层下方有大片的岩石结构群,应该是山峰一类的地面构造。
只是跟我们着陆其他行星地面的情况不同,这里全被尘土覆盖了,那些本该雄伟矗立在地表的群山也理所当然的变成了埋葬在尘土中的【暗礁】”
肖远航的回答暂时解释了部分疑惑,但指挥中心的人依然一脸愁容:损失了三台机器人暂且不提,关键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不知道它们是怎么被肢解的,这事故报告跟航行日志怎么写?
没有监控视频佐证,也没有登陆队员见证,孟时秋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稍后的事故现场还原。
这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还原分析过程,类似空难的事故勘察。
跟后者的调查过程一样,事故还原首要前提就是找一块大的空地,然后将那些零件按照机体结构或者发现的位置开始摆放。
通过现场勘测零件的变形状态跟受力变化利用技术手段还原机器人被分解的过程。。。
等处理完这些工作后,时间已经来到了两小时后。
孟时秋将战舰指挥的工作交给副舰长后便跟姜凯他们来到巡洋舰的机库。
这里已经按照机器人的发现状态被摆成了一个相当于两个标准篮球场地大小的事故还原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