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2章 像爷爷的李枋

车子到了沪海地界却没有进市区,而是下了高速,穿过练塘,一路往北,开往朱家角,一处沪海乡下,带着过往遗韵,风景秀丽的江南小镇。

到了地头,正是午间,日头斜斜地戳在水面上,将青石板巷子晒得发烫,蝉鸣在柳荫掩映的巷子里断断续续地聒噪,只不过声音像是被暑气蒸蔫了嗓子,带着蔫儿不拉几的破音。

老店的布幌子耷拉着,藤椅竹凳横七竖八歪着,热闹一上午的茶客,早躲进阴凉处打盹去,只剩铜壶在炭炉上咕嘟嘟地冒白气,活像老人含混的呓语。

河岸边倒还热闹,乌篷船横七竖八地泊着,船娘蓝布衫浸得半透,竹篙斜插在石阶缝里,活似瞌睡人歪歪斜斜的哈欠。

河水绿得发稠,映着廊檐下晾晒的衣服影子在水面晃荡。

街边有那穿着大白背心的老头,蜷在竹椅上打扇,脚边蜷着大黄,肚皮上的绒毛随鼾声起伏。

木格窗外飘来炸物的焦香,混着隔夜茉莉茶渣的涩味,在溽热里氤氲成老旧的时光。

忽听得竹帘子哗啦一响,几个不知道什么是热,放暑假的孩子,嬉笑着从一户人家冲出来,惊醒了老头和黄狗。大狗只是起身瞧了一眼,便吐着舌头挪了个更阴凉的树荫下躺到。

老头却扇子一抬,照着从身边跑过去的孩子屁股一拍,嘴里骂了句,“小扒拉子!”

这些景象落在李乐眼里,只觉得亲切,仿佛自己就是那几个暑假里,没心没肺四处撒欢的“小扒拉子”之一。

而在大小姐,这种闲适的带着旧时光的生活气,充满了新奇。

至于曾老师,脑海里已然有了关于这条街巷四时变幻的画面。

车子驶过街巷,被下一个路口站着的妇人,引到一处漆门前载着一排柳树的空地。

李乐和大小姐,把睡的迷迷糊糊的李笙和李椽抱下车,曾敏则先一步来到妇人面前,“乔婶,这么热,还让您来迎,多不好意思。”

“这边不太好找,省的你们到处转圈。再说,老太太问了好几到哪儿了,就等着你们回来吃饭呢。”

“呵呵,老太太最近身体怎么样?”

“挺好,挺硬朗,还能自己上街买买菜,逛逛街,找几个邻居打打麻将。”

“那就好。”

“欧呦,小乖乖哟。”乔阿娣看到李乐和大小姐还有怀里的娃,忙凑上去。

“乔阿姨好。”

“好,好。呀,这就是那对双儿,啧啧啧,小囡囡老灵额,交关漂亮,小毛头比李枋还要秀气,真好,真好。”

只不过俩娃仰着脖子,张着小嘴,正睡得甜,没法给回应。乔阿娣左看看右看看,带着欣喜。

“诶,天气热,走,快进家里,家里凉快。”

说完,乔阿娣忙把那扇嵌进黛瓦白墙的黑漆木门推开,招呼几人进去,自己则要去帮着司机拎行李。

“李乐,孩子给我,你去拎行李,别让乔婶弄。”

“诶。”

“我来我来就成。”

“没事儿,让李乐干,大小伙子。”

“就是,乔阿姨,您先带他们进去,我来弄。”李乐把李笙塞给曾老师,就去了车后。

“走吧,乔婶。”

“那...诶,好。”

至于一家人为什么没去市里,原因其实是张稚秀年纪大了,耐不得市区的热。

这两年,自打进夏天,便习惯去朱家角这里,保姆乔阿娣家里避暑。

之前说过,乔阿娣外婆就是张家的“娘姨”,之后又是她妈,再到她,直到解放后,张家老太爷去世,才遣散了家里的这些老人。

一直到八十年代,乔阿娣才又重新回到张雉秀身边,从三十多岁干到现在,自己也成了外婆。

这种绵延三四代的关系,早已经让乔阿娣成了半个张家人,外婆妈妈都是张家给养老。

而这处在朱家角的宅子,就是张稚秀出钱,把乔阿娣家的老房子在原有的底子上,改造扩建成的一处三进四院。

“张师傅,一起吃个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