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百度姓李不姓马

1998年,李彦洪已是硅谷Infoseek公司的首席工程师,手握“超链分析”专利——这项技术后来成为现代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之一。

彼时,他年薪18万美元,在技术圈内小有名气,但职业发展却面临瓶颈。

1999年,迪士尼收购Infoseek,公司战略转向娱乐内容,李彦宏的搜索引擎技术不再受重视,他曾一度陷入迷茫,但他惯性反应是赶紧找一份新工作,毕竟,H-1B签证持有者失业后仅有60天期限。

苹果和甲骨文是他的理想目标,但前者只要iTunes人才,搜索不是优先级,而后者只是看重他的专利,却无意让他主导技术方向,只想将其算法融入数据库优化工具。

最终他收到了eGroups首席架构师和Inktomi搜索算法负责人的两份offer。

正当李彦洪犹豫不决的时候,妻子马冬敏开始了她的行动,先是将互联网报道(搜狐、新浪崛起)打印成册放在Robin床头,进行心理暗示。

圣诞前夕,马冬敏邀请北大校友在家中聚会,觥筹交错间,话题转向华夏互联网创业的黄金机遇。

当晚,马冬敏对丈夫展开了一场堪称经典的“创业攻心战”——她精准切入三个痛点:

职业天花板(“你在Infoseek的代码服务上亿用户,却连专利署名权都没有”)、中美机遇差(“张朝阳不懂搜索技术却能登陆纳斯达克”);

财富增值空间(“留美,10年后最高年薪约50万美元;回国,按华夏网站估值,同等技术公司5年内估值可超10亿美元。”);

当看丈夫仍显犹豫时,她给出了致命一击:“如果你这次不回去,我会自己回国做公司——用你的专利技术。”

最终夫妇二人抵押硅谷房产,凑足33万美元创业资金。

2000年1月,李彦宏只身回国百度应运而生,马冬敏则留下家庭应急储备金10万美元,留守国外构筑退路。

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堪称天时:3个月后纳斯达克泡沫破裂。

若延迟半年回国,将错过最后融资窗口(2000年9月百度获DFJ首轮融资)

至此“冬敏劝夫创业”跟“崇信加入阿里”、“小龙研发Foxmail”并列为华夏互联网三大蝴蝶效应事件,被斯坦福商学院列为“中美科技产业转折点”经典案例。

马冬敏对百度的塑造远超世人认知。

她不仅是创业推手,更是隐形架构师,劝夫回国创业只是其一,随后主导百度早期英文名“Baidu”的命名。

2001年互联网寒冬期,她建议转向企业搜索服务,为新浪、搜狐等企业进行搜索服务支持度过危机。

设计通过AB股架构令丈夫持股16%但拥有53%投票权,确保控制权。

随后以百度CEO特别助理的身份,多次‘修正’李彦洪的战略。

2008年CFO离职风波期间暂代财务监管,李昕晢任职后,功成身退。

但马冬敏在百度的影响力并未随着隐于幕后而减弱,而是与日俱增,甚至互联网有种说法,BAT不是二马一李,而是三马同槽。

如果说李彦洪拥有技术理想主义者的理性克制,那马冬敏就是现实功利主义的果决强势。

前者对失败的容忍度,可以接受各种试错,但后者或许出于资本考量立即叫停。

当技术理想主义与资本现实主义剧烈碰撞,构成了百度决策系统的双重人格。

这种双重决策机制既造就了百度早期“冰与火”的爆发力,也埋下了如今战略摇摆的伏笔。

蓦然回首,曾经那个与他并肩作战的伴侣,何时竟变得如此陌生?她的锋芒不再是为百度劈开前路,反而化作急功近利的插入自己腹背的利刃。

此刻,李彦洪终于意识到他反击彼岸之前,要先处理一下‘家事’!

“.道理我都懂.”他的声音忽然变得异常平静,“但,决策权在我,你可以提议,但不能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