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绑架”!!!

“李生放心啦,我张之强在道上混了这么多年,最讲究的就是信誉二字!”

张之强毫不避讳地报上名号,语气中透着十足的把握。

他笃定李家成必定听闻过自己的“威名”,量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电话这头,李家成听到“张之强”这三个字,顿时如坠冰窟。

他倒吸一口凉气,握着话筒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这是个赫赫有名的狠角色,如今竟然盯上了自己的儿子。

那张之强到底是何许人也?

原来90年代的香江,在鬼佬即将移交的特殊时期,鬼佬们无心管理,街面上治安混乱。

在这时的香江,就有一个叫张之强的亡命之徒,连续犯下多起震惊香江的大案,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世纪贼王。

五十年代,张之强出生在桂省一个贫困的家庭。

父母为了谋生计,带着年仅4岁的他漂洋过海来到了彼时的香江。

刚到香江那会儿,张之强一家是身无分文。

他的父亲只能靠着在家乡学的一点中草药知识,在油麻地开了一间小小的凉茶铺维持生计。

当年他们家居住的油麻地处于九龙半岛西部,也是当时出了名的“贫困社区”。

定居此处的多是穷人,不时有些三教九流之辈往来其间,还常常发生帮派火拼。

张之强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

还上小学时,张之强就无心念书了,经常和周边的街童厮混、打架,甚至会与一些年轻的帮派成员打交道。

老一辈的家长多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张之强的父亲看他不争气,平时对他动辄打骂。

但张之强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更是变本加厉,他很早就辍学了。

他父亲无奈之下就把他送到裁缝店里做学徒,希望他能学一些技能,做些正经营生。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张之强结识了一些江湖人物。

尤其是跟老师傅汪凤旗混熟后,更是对那些光怪陆离的江湖事迷上了头。

汪凤旗是个典型的“半边天”,徒有一身本事却不走正道,整天吹嘘那些虚头巴脑的“英雄事迹”。

张之强是对此深信不疑,渐渐就开始向往起了那种刀头舔血的“江湖生活”。

您想啊这还能有好吗?

张之强这小子12岁时就因为偷东西进了警察局,16岁更是因为打架斗殴锒铛入狱。

出狱后,他不知悔改,更是变本加厉。

对于学裁缝,张之强是不感兴趣的。

张之强彻底抛开了学艺的念头,觉得学这玩意儿那能出人头地啊!

不过,他在裁缝铺里倒是见到了一个影响了自己一辈子的女人——罗燕芳。

她比张之强要小9岁,是一名普通教师。

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就是这么怪。

做教师的罗燕芳却一眼就瞧上了“小混混”张之强,他们很快相熟,并结为夫妻。

当时的香江,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有钱人与穷人之间好像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生活质量判若云泥。

张之强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很希望过上富人的生活,但却没什么致富渠道。

想“勤劳致富”?不,那在张之强看来,实在是太慢了,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

于是,混“灰道”就成了他的唯一选择。

张之强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妻子罗燕芳。

没想到的是这罗燕芳不仅不出言反对,反而很赞同张之强,觉得他很有志气……

于是,他就纠集了一帮狐朋狗友,一开始专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就这样,张之强尝到了罪恶的“甜头”,那些来路不正的钱财,令他感到无比刺激和兴奋。

渐渐地,小打小闹就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了,他开始像一头饿狼,对更大的猎物虎视眈眈。

有一天,张之强发现,一家劳力士手表代理商店的安保措施很不严谨,而且他们会定期从机场提货。

于是,他就萌生了一个念头。

张之先是安插了一个小弟做内应,去了这在店里当销售,摸清了货物的进出时间。

1990年2月22日,张之强带着几个亡命徒,在机场货运站埋伏已久。

当运钞车刚把劳力士手表提出来时,他们就冲上去,用枪指着押运人员,洗劫一空。

等到香江警察赶到时,只看到满地狼藉,张之强一伙儿早已不知去向。

这一次抢劫,让张之强赚的盆满钵满,据说总值达2500万港币。

一夜之间,张之强就从一个小混混摇身一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角头大哥。

尝到甜头的张之强,胃口也越来越大。

张之强又盯上了香江的运钞车。

这可不是一般的目标,运钞车毕竟装载着巨额现金,安保程度非同小可。

但张之强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决心要来一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