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意:“高中就是学文的?”

舒杨:“学理的。”

成新意有点诧异:“跟鲁迅一样?”

舒杨:“哪有那么了不起?当时什么也不懂,但是以前我家邻居阿姨是个编辑,受她影响比较大,我也就挺想从事这一行的。反正我家不管我,志愿怎么填都可以。”

成新意:“真羡慕啊,我妈说我要敢去学音乐,她就跳楼。”

“你家既然条件好,就算去学音乐也不怎么样啊。”舒杨停下敲键盘的手,问,“怎么会这么极端?”

成新意想了一会儿,最后“呵呵”了一声,答:“不是学音乐的问题,只是这个专业选择问题把冲突具体化了,他们讨厌我学音乐只占了一成,讨厌我脱离掌控占了九成。”

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最后成新意睡觉去了,舒杨又坐了一会儿,写完稿子检查了一遍,传给了周婷。

周婷收了文件之后转了一千二过来,列了这几天写的案子:“学弟,你也没说工资的事,前几天我也给忙忘了,你点点是不是这几篇。”

舒杨算了一下,不管是软文还是广告,甚至公司策划案,基本是千字一百的水平。

意思是创意不算钱。

他回了个“没问题”,周婷又发了个案子过来。

这么些天了,两个人的合作已经很默契,一个发资料,另一个收资料,对话基本只有“学姐你看看”和“好的”或者“再改改”。

刚开始周婷教了点技巧,帮他确认方向,后来基本是舒杨自己把握顾客的要求,到现在还没碰到过修改五遍以上的。

听周婷说,他的采用率已经是最高了。

舒杨长出一口气,接了文件,给舒二叔转了一千过去。

那头收了钱,什么话也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