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决定投资实业,实业或许会缩水,但是相比较起来金融市场来说要安全多了,也更加稳定。即使是她在别的方面投资失败了,或者是身家缩减,但是实业依然能够成为她的底气所在。

87年的收购股份是一次,今年是另一次。

而收购实业方面的股份,她并没有向着那些高精端产业下手,反而是向着食品行业进军。

不管未来怎么发展,人总是要吃东西的,做食品的企业,只要不好高骛远的盲目扩张或者是想要赚黑心钱,没那么容易垮掉,即使是赚的不够多,但是却足够稳定。

加拿大的西格拉姆酒业就是她的目标之一。

鉴于美国后花园的属性,美加两地之间的各种生意交流要比其他国家方便多了。而且这家酒业的销售公司跟自己老爹的连锁餐厅也是有合作的,质量非常稳定,也不缺乏进取的精神,这几年里面扩张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下。鉴于欧美人士对于酒类产品的热爱,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对她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划算的买卖。

过去的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面,她的投资公司都在为了这桩生意在忙碌,最终终于成功的在前段时间拿下了一部分这家公司的股份,成为了一个旱涝保收的股东。因为这桩买卖,她之前在海湾战争中赚到的大部分资金都投了进去。

倒不是她不想要进行控股,但是一方面控股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则是钱不够了。

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但是国际资本对于他们的金融掠夺却并没有结束,她有一部分资金就压在这上面,相对于不稳定的股市来说,这笔买卖基本上就是稳赚不赔的,要到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对卢布还款进行赖账之后这种情况才会结束。黛安娜不至于将自己的资金流在俄罗斯停留那么长时间,但是短时间之内,这笔划算的买卖停掉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是如果历史没有发生偏移的话,今年还会有一场金融战争的发生,索罗斯对英镑进入汇率机制(ERM)之后的狙击。

所谓的汇率机制其实很简单,就是加入到这个机制的国家要把自己的货币跟德国马克定在在一个很小的汇率波动范围之内,也就是普涨跟普跌,大家站在统一战线上面。

基本上,这就是后来的欧元雏形。可惜的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欧洲的带头老大是德国。这个时候作为汇率标准的是马克,刚刚完成了东德西德大一统的德国人在政治上面实现了统一的同时,在经济上面也是大搞基建,一片热火朝天。而为了避免因为经济过热带来的货币贬值,德国银行开始不断的加息,搞得周围一堆国家怨声载道。

原因很简单,既然大家搞货币大一统了,那不仅汇率要统一,利率也要统一啊。我英镑的利率是1%,你马克的利率是4%,那英国人还不都把英镑换成马克跑去境外的德国银行存钱?这事不能忍啊!

尤其是当时的英国正处于经济低迷期,想要降息刺激一下经济,可是人家德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怎么可能为了你降息配合?就算是货币一体,可是国家又不是一体的,为什么要为了你们国家的发展损伤我们的利益?所以德国果断的拒绝了英国的要求。

然后双方就开始了矛盾。

比较搞笑的是,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诺曼·拉蒙特干了一件坑爹又奇葩的事情,他跑去找德国联邦央行的行长史勒辛格要求对方降息失败之后直接对媒体说史勒辛格同意降息,试图通过舆论手段逼迫对方降息。

但是傻子都知道这种方法行不通啊,要是什么事情都能靠着舆论解决的话,那也没有政治家什么事情了。

史勒辛格直接以舆论制舆论,宣称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消除欧洲汇率机制的不稳定。

这个言论让当时正处在人生巅峰时期的索罗斯先生眼冒金光,因为他从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了德国可能会放弃维护英镑的立场!

之后的又一场会议中,跟史勒辛格交谈过的索罗斯更加确定了这一点。再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以做空意大利里拉为开端,索罗斯用一种近乎摧枯拉朽的方式对英镑进行做空,直接导致了英国经济上的黑色星期三,英镑贬值了16%。

这场经典的战役简直就是经济学学生必读的一课,摩根小妞又怎么会错过?

要是手上没钱就算了,她也不可能像是在苏联解体事件中那样抵押自己的各种财产来筹集资金,但是她现在手上有钱啊,而且还不少。这种情况下不参一脚的话不是纯属浪费吗?

第98章

冒险赚钱是一回事, 钱就放在地上不捡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黛安娜觉得自己还做不到心如止水的地步, 反正现在身上没有外债,也预留出来了足够的资金防止各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陪着大佬们玩一把也是无所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