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直接让梅尔·吉布森这位第一次导演电影的演员被票房的不断上涨给打的整个人都懵掉了。

首周票房就有七百多万, 这对于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岂止是不少, 简直是太多!多到让吉布森先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我好像还真的挺有导演才华的?”他有些不确定的喃喃自语着。

总感觉这个数字不太真实。

没办法, 身为一个演员, 他是很有票房号召力, 成绩也相当的不错,但是作为导演,还是新人导演,即使他再骄傲,可是心里面也是有个衡量标准的,有些事情不是脑子里面想想就能成功,跟那些经验丰富的大导演们相比他确实是没有什么底气。

基本上,在梅尔的预想当中,电影不亏就是成功,想要赚钱还是要看第二部,而前提是第一部的口碑要做好,别搞得到时候没办法拍摄第二部。他相信黛安娜也是这么想的,先把第一部给做出来试水,不求大爆特爆,但求平稳的将这个系列给打造出来。反正书籍是一部接着一部的,版权也在她自己手里面,只要第一部不出什么太大的差错,以后想要继续还是很容易的。

而且惊悚片在北美是有着固定的市场跟观众群的,只要控制住成本,即使是在票房上面不够成功,但是在线下的各种版权上面也足够收回成本。在这上面,即使吉布森导演只是一个菜鸟,但是有了大卫·海曼的把关跟黛安娜天天盯着剧组的强力逆反心理的双重压力,他本身反倒是被激发了斗志,成片出来之后他自己都觉得有点儿惊奇,这水平真的是不错啊。

然后心理就被票房成绩给冲击的七零八落,按照现在这个成绩来看的话,电影最终的票房过七千万是稳妥的,运气好的话,八千万也是可以期待,甚至如果能够在颁奖季里面浑水摸鱼上一个奖项,九千万也不是不能想。

而且在北美大卖的电影,基本上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的成绩都不错,所以最终票房预测公司给出的数据是北美七千五百万到八千两百万之间,海外票房两千万到三千万之间。

四舍五入一下就是一亿啊!

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亿是什么样的概念?即使是全球范围之内的也足以让人骄傲了,更不用说是一个新人导演。再说了,这片子的投资至于一千两百万,算上各种乱七八糟的投入,即使是刨去了影院的分成跟发行方面的费用,依然算是大赚。

可以想见的是之后吉布森先生不仅仅是在演员上面将会接到大片的片约,就连在导演上面的片约也将会像是雪片一样的飞来。只不过在他没有证明自己在别的片种上面的实力之前,大概很大一部分的片约都是这种惊悚悬疑向的作品。

但不管怎么样,梅尔都成功的拓宽了自己的事业面,这对于他来说是件好事,对他的经纪人来说也是一件好事。看现在梅尔接到的片约有多少就知道了,那些挥舞着支票的公司现在完全不在意之前他们为了片酬在谈判桌上面纠缠了多久,反而是恨不得将大笔的资金砸过来,自导自演的噱头什么的,在这位大明星身上还是很好用的,他们愿意付这笔钱!

而且别忘了,梅尔可是靠着b级片起家的,同时兼任导演跟演员能够引起的关注更大。冲着这一点,《晚安,哈德逊》上映之后,艾利手上的片约在短时间之内就增加了好几倍,数量直接冲着三位数去了。

“不是好像,而是确实,梅尔,看看这些影评人们的评论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价值了!”艾利兴奋的搬了一大堆的报纸放在梅尔面前。

《晚安,哈德逊》一出,梅尔的导演片酬直接翻了差不多快要十倍,瞬间冲破百万,成为了新锐导演,艾利都快要高兴死了。

倒是吉布森先生难得的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过度膨胀。

没办法,如果说在跟摩根小妞的痛苦合作当中他还学会了什么的话,那就是低调的搞事情,在所有的事情没有盖棺论定之前千万别乱说话,否则的话没准儿就被喷死。就算是事情已经被钉死了,但是能够神隐就神隐,闷声发大财才是重要的,与其跟演员挣风头,还不如让自己的手中的权力更稳固!

例子就是即使是到了现在,《晚安,哈德逊》的作者在美国观众的眼中依然是那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史蒂夫·萨德,而不是黛安娜。甚至不仅是作者的名字,就连编剧方面,这家伙也只是提了意见,而没有参与到编写内容当中去,事情都是罗伯特·唐尼跟手底下的小编剧们完成了,她连个署名都没有,整部电影中唯一能够看到她名字的地方也只有一个制片人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