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唐时锦道:“不用怕,起来说。你们试是全天试的吗?”

“是,”那人道:“我们那块的地,化冻早,正好试架子正好也把地耕了,一家耕完一家耕,就没断络儿。”

“行,”唐时锦道:“此物极好,我会为你请功,你把图纸画出来吧,我会全天下推广的。”

她顿了一下:“这是你自己造出来的?有名号吗?”

刘朋道:“俺爹和俺造出来的,俺是刘家坊的,没,没啥名号。”

唐时锦又细问了几句,一边就笑道:“那就这样,此物就叫耕地架,我会下令匠人制作的时候,为青州刘家署名。”

匠人最重视这个,刘朋喜出望外,连连谢了。

唐时锦又叫章无极从附近请了一些老农民,细细的看了,确认没有什么问题,才赶着制了图,天下推广。

而且这种东西,便民利民,唐时锦还搞了一个国库扶植,每做一架,国库可以补贴匠人二两银子,这种东西成本也就不高,木料还可以就地取材,所以这个钱并不算少。

而且财政阁也奖励了刘朋举人身份,以及白银万两。

也没几天,又有一个地方,送过来一个手动插秧机。

整个机器非常的轻巧,感觉像一个板子,有两个轮子,可以在泥中推动滑行,人在侧边,前头一个小管子,把秧苗放下去之后轻轻一按,秧苗就插入土了,不用老是弯腰,还插的横平竖直的,非常的省力方便。

很多匠人比较死心眼儿,这些先进农具得了赏赐,大家就一窝蜂去搞农具。

之后又有了收割机、脱粒机,轧棉机等等……有的是真的不错,就像耕地机一样,唐时锦都没听说过,有的就有些为造而造,但即便为造而造,唐时锦也都让人鼓励为主,赏些东西,不要打击他们,说不定下一个就很好了呢?

所以,总之,

在这个年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