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村里仍旧天天鸡零狗碎,琐事不断。

听说唐老汉想再去南屏山,却被那家人给辞回来了,只能家里蹲了,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听说,唐水芝也被程二郎给赶了回来,这些日子,倒是跟唐桂花走的很近。

这些事,很多人会特意跑来跟唐时玥说,可其实唐时玥连听的空儿也没有,她最近天天待在玥坊。

她对玥坊寄予厚望,准备做为一个事业长期做下去,平时全是按照现代方式管理运营。

玥坊第一批人手,已经进行了“考核”,没通过考核的,可以选择继续在工坊做白工,争取下一次考核通过,但下一次考核还没通过的,就要退回各村了。

而考核合格的,称之为“织师”,然后按着这个朝代的习惯,分了“小织师、织师、大织师”三级。还会发放铜制的织师腰牌。

未成织师的,不准私下教授徒弟,但只要成了小织师或以上,都可以选择回村,或者留下来。

回村的好处,是可以带徒弟,拿提成,而留下来也是需要带新人的,没有提成,但带出新人来之后,可以学新活儿,同时也可以参与高级考核,看能不能晋级成为“织师”,进而“大织师”。

虽然唐时玥没有明说,但大家也看的明白,如果成为“大织师”,就有可能被唐时玥收徒,那才真的能学到东西,地位也会高起来。

准确的级称,严谨的管理,有竞争,有市场,有完善的考核机制、有明确的上升空间,收入优渥,多劳多得,能者向上,这就算在现代,也是优秀的企业了,何况是在这个手工业并不发达的古代。

大家各取所需,各有选择。

很快,几个村中,陆续有人学成,然后由各自的小老师带来玥坊考试,而这个小老师,唐时玥也给起了个名字,叫“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