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被他这么一说,苏平河顿时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千斤重,越发废寝忘食地处理起手头的卷宗来。

密报说白了就是举报朝中各级官员的匿名信。

举报的内容基本离不开贪赃枉法,圈地敛财,行贿受贿,以权谋私这些。

但这些密报大多并无真凭实据,因此,挑选必须要查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决定了都察院有没有在做无用功。

毕竟你总不能一年忙到尾,乱七八糟的查了一大堆,最后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没能查出来吧?

但话又说回来,其实没有多少人是真正经得起查的,所以上位者决定哪些可以查,哪些不能查,也至关重要。

苏平河在这方面颇有心得,她盘算了一下,六品以下的小官查起来性价比太低,三品以上的大员又惹不起,于是就选中了一个负责发放军饷的户部侍郎开涮。

密报中称,这位名叫杜松的户部侍郎在发放军饷时中饱私囊,发到兵部的军饷缩减了三成之多。

密报上写得有鼻子有眼的,叫人一看就心生怒意。

前线将士在边疆饱受风寒,后面发军饷的这才第一层就被剥去了三成之多,再往下去层层盘剥,到将士手中的还能有多少?

苏平河知道段长暮虽然身在京城,但也时常挂念远在边疆的祖父,心里更是感同身受,恨不能立刻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

其实按说查这件案子也不难,这部分军饷尚未被运至边疆,还在兵部库安置在郊外的库房里搁着,只要跟朝廷拨款的公文一一对照,就可以查出其中是否有诈。

苏平河在拿到段长暮的手令之后,就马不停蹄地去户部调出了这批军饷的清单,然后又赶往兵部郊区的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