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也叹息,他和长孙皇后生养了好几个孩子,但孩子们似乎在逐渐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心思和打算。皇子得教,可是教的过于优秀了,似乎又让当皇帝的父亲坐立不安。

赵匡胤倒是没这个担忧,他的儿子都是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如今也算能守护一方,至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的事……赵匡胤微微冷笑,他还能再活个几十年,有什么好着急的?

玄烨倒是没有这个烦恼,他的烦恼在另一个极端——儿子们太多且都出众,个个野心勃勃,龙争虎斗,搅得他感觉自己的皇位都不稳了。太子胤礽和大阿哥胤褆已经被圈禁,剩下的儿子也没有多安分。可惜即便是个个出众,也免不了要走向晚清。难道就无法避免这样的命运吗?

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怀疑,自己当初对朱标是全力培养,难道后世子孙没有学这一点吗?老四呢?老四孙子干什么吃的?对儿子的教导怎么能如此松懈?

朱元璋回忆起朱祁镇经历的事,心里是一阵阵愠怒,这哪里是养太子,分明是暴发户家养二世祖!当年他村里的地主家,就是这么养儿子的。这样养出来的皇帝,不把大明基业败光了才奇怪。

天幕说得对,作为皇位继承人,就是要用教育资源去堆,去好好教导。

朱元璋心中无比的懊悔和自责,觉得是他自己疏忽:当初在位时,想到了给天下颁布《大明律》和《大诰》,想到了完善朝纲、分宰相权,想到了用藩王镇守边疆……独独忽略了最重要的皇子的养育,忘了给定个皇子的教养章程了。若是自己定了个章程,后世子孙们好好教养各代皇子,尤其是太子,也出不了朱祁镇这种祸害国家与朝臣的鳖皇帝了!

第24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4)

稍稍回想天幕所讲的土木堡之变,朱元璋心中便感觉到深深的无力。帝王虽掌控天下,富有四海,却不是事事都能如意,特别是在子孙后代的事儿上。

此时他也深刻地感受到,龙凤之子,并非都是龙凤,极有可能是地上的虫。其实想想也是,他们朱家祖上,也并非都是龙凤,直到自己,因天资,因时运,才乘风而起,做了这天下的主人。

朱元璋所感,便是现代人常说的校正回归。

此时,不仅是朱元璋,其他帝王也或多或少有所感。

【如果说,朱祁镇那么普通,却又过于自信的瞎指挥,是导致土木堡大败的直接原因。那么根本原因还在于,明朝从仁宗宣宗二位皇帝开始,就完全将重心放在内部稳定和经济发展,完全疏忽了边防,导致军备松弛、军心涣散、军情不畅。明宣宗北巡后无意北征,实行缩边政策,从此兵备废弛,最明显的是北境屯田失额——这些屯田是驻兵们开垦耕种的,用途也是用来供养戍边军队,达官权贵抢夺占用、欺隐盗卖屯田,而屯垦的兵卒们被其他差役所占用,导致兵员流失严重。】

【武将勋贵集团的权贵,另一宗罪,即是素质下降严重。宝剑锋从磨砺出,好的将领也是在战场上,一次次摔打磨砺出来的。明成祖朱棣手下有精兵强将无数,因为勋贵们要承爵,需得经历多次考核,确保真有才能和实力,才能承袭父辈爵位,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会直接充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才筛选模式,也是底层军士上升的通道。】

【而宣宗不再北征以后,将领们也日渐松弛,腐败疲软了起来,开始耽于享乐。此次跟随朱祁镇出征的勋贵二代们,有一半从未上过战场。此时明朝军队中,被这种“二代”占了一半资源,另一半有能力能打仗的,却又是兵油子,是兼并土地、差役兵卒的罪魁祸首。】

此时的武将集团,全都安静如鸡,低着头恨不得把自己藏地缝里去,完全没有了殴打王振时的嚣张气焰。

天幕不愧是后世之人,对明军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比朝廷清楚得多得多。天幕所言,确实朝中武将勋贵的最大的问题,只是他们都是仗着天高皇帝远,皇帝对兵事不了解,又不喜欢打仗,才敢在下面浑水摸鱼、肆意妄为。

文官们盯着武将集团窃窃私语,武将们不少人,头上都冒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并不敢直视皇帝,只敢偷偷摸摸地瞧皇帝脸色,一颗心提得老高。

朱元璋虽然刚刚晕了过去,可此时他恢复了八成,一双眼睛利如鹰隼,在武将之间扫视着,似乎一眼就能看出,谁是不会打仗的勋贵二代,谁是占田占军士的兵油子。

武将无一人敢和朱元璋对视,都被朱元璋看得瑟瑟发抖。不少胆小的、心虚的,都被吓得两股战战,浑身抖如筛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