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此等要紧事,在形势不明朗稳定之时,宣扬出去的话,只会带来变数与混乱,所以还是先藏在肚子里为妙。

其他人虽然未能猜到身份,却因皇帝对他们殴打王振的宽容,心生希望。

只要皇帝不再听信奸宦阉贼,他们依旧愿意全心追随。

于是,相对于刚刚听到大明两次与瓦剌军对战,都直接全军覆没的愤怒哀痛,这时群臣们反而喜洋洋的。

【十三日和瓦剌军的两次交锋,直接让明军损失七万人,更加打击了明军的士气,但是给朱祁镇率领的主力部队,争取到了三天的撤退时间。终于八月十四,朱祁镇这位普信皇帝,来到了他一战成名的地方——土木堡。】

【土木堡在它的命定之人到来之前,其实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第四次和第五次都在此驻跸,却没能让它青史留名。结果被朱祁镇只来一次,就让它成了一个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地方。这里四周地势高耸林立,只有几条山间小道可通车马,再加上没有水源,根本不是驻兵的好地方。但王振因为他自己还有一千多辆辎重车,没有追上大部队,就直接下令在土木堡扎营。朱祁镇竟然就听从了!邝埜明确表达了反对,要求大队尽快护送朱祁镇,驰入居庸关,以免再次被瓦剌军追上。】

【王振却直接训斥他:“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意思是,你一只知道读书的迂腐儒生,哪里懂什么用兵的事?王振怕是忘了,自己也是读书人出身,学历还不如邝埜呢!而且邝埜好歹是兵部尚书。对此,邝埜毫不畏惧地回击道:“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②他说他是为江山社稷和百姓生灵着想,别想用死来恐吓他。王振见他骨头硬得很,一副不怕死的样子,知道斗嘴是说不过人家的,气得干脆让侍卫左右挟持住他,将他赶出了营帐。】

对于王振的操作,所有人都已毫不意外了,倒是邝埜,令帝王们侧目。

第20章 普信皇帝朱祁镇(20)

嬴政赞道:这邝埜,倒是一心为国的好臣属。

刚一统六国没多久的嬴政,正值用人之际,奈何手下的公卿们,虽有能人,但心未臣服,难以收为己用。

李世民摇头道:倒是位难得的直臣谏臣,可惜未得明主。

玄烨也道:明主贤臣才能相得益彰,可惜邝埜这样的好能臣了。

而大臣们,刚刚痛殴了王振一番,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这是王振干得出的事,也已经麻木了。

武将文臣们,开始商讨着,为何大军尽数折损于此地,文臣武将也有一半人丧命于此。

朱勇道:“土木堡此地,确实不适宜驻军,但其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若是龟缩于此,也不至于被杀得全军覆没,”

薛绶道:“可惜土木堡无水,虽离永定河不远,但想来,跟在后面的瓦剌军,已经将水源控制起来了。干渴是比腹饿更难忍耐的。”

但依旧说不过去,吴克忠道:“即便是寻水,也未必得全军前往,只派小队前往汲水便可。”

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将帅们,想破脑袋都无法想到,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群人讨论良久,都未得出结论,只得道:“罢了罢了,且听天幕如何分说吧。”

【王振想等他的财物车驾,结果先到的是瓦剌军,瓦剌军包围了营地,并切断了水源,将不远处的永定河与明军大营隔绝,明军此时还剩约二十万兵马,需水量惊人。兵卒们就地挖掘,想取地下水,但掘地两丈深,也就是大约六点六米多,依旧不见水的影子。根据现代地质研究,土木堡地下水在23米以下①,也就是要挖八丈深才能出水,可以想象兵卒们此时的绝望。】

【不过此时,瓦剌人对明军大营的情况也并不了解,只看他们明军人数庞大,也先觉得自己才有两万人的主力,怕是难敌明军,并不敢强攻,便打算智取。采用了最容易识破的诈降策略——这时候是瓦剌人追着明军打,人家为啥要投降啊?战争中赢家主动低头认输,世界上还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事吗——哦,还真有,晚清的第一次中法战争,中方胜利,却依旧主动认输,让出权益②;还有宋朝的檀渊之盟③——明明宋对辽打赢了,还签了赔款协议。】

突然被cue到的玄烨,就感觉自己本来看戏看得好好的,突然被踹了一脚,一盆冷水兜头而下:什么?晚清?朕的大清也要没了?而且子孙跟明朝一样不争气,打赢了仗还要当孙子?

玄烨顿时气得浑身发抖,原来大清的子孙,也不遑多让!

赵匡胤也感觉像是被当头打了一棒:檀渊之盟?听着像是卖*国的,天幕麻烦你讲讲清楚!到底是哪个不肖子孙,做出这种卖祖产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