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2 章 各行祖师-教育

巨幅的舆图上现出一条条水渠,从始点不断蔓延到东,又北上分叉至西和北地,直到和东方水系连接在一起。</p>

数条代表着水利的渠道突然散发出七色光芒,耀眼却不刺人。</p>

无论是李世民或是赵匡胤等帝王,又或是无数大臣百姓,数亿万的眸光齐聚上苍,望着那条条七彩之线贯穿华夏大地,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p>

重定九州,这就是重定九州</p>

朱元璋复杂心绪上涌,站在巨幕舆图前他竟失了声,半晌后才嘶哑着嗓子大吼“何为千秋万业,这就是千秋万业”</p>

红旗河红旗河,秦始皇低声念着红旗河三字,想起天幕降临时展现出的那面红旗,顿时明白后人取红旗河之意让整个华夏大地有红旗飘扬</p>

后世朝廷向他展出一幅何为千秋基业,何为万世之基。</p>

他面上少见地露出几分激动之色,他原以为世间顶峰基业不过是统六国,立帝称朕。</p>

秦始皇闭上眼让冰凉的空气冷下他沸腾的心绪,后人以他们这些老祖宗为荣,殊不知在天幕跟前,后朝所作所为亦是他们的指引。</p>

红旗河工程给历代历朝带来的震撼太大,众君臣根本没听清天幕后续的讲述。</p>

到后人道出孔子名讳时才回过神,略略聚集精神听天幕讲述</p>

我国能领先世界两千余年,就是发展了教育。</p>

有教育即有了传承,所有的技艺、思想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p>

天下多兽,伏羲教民以猎;</p>

神农制耒耜,教民耕农;</p>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丰;</p>

文明被人类推动前进,五帝有了文字教授机构成均,而成均为五帝时期的养老之地。</p>

因此教授者多为老者教新,到氏族末期时成均有了学校雏形</p>

汉</p>

董仲舒负手轻叹“五王圣代兴文教外,还集体赡养老人,使时人生有所养,老有所依”</p>

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p>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p>

后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西学;</p>

这就是儒家向往的五王时代啊</p>

先王时有老有所终,想必后世亦有吧想到此他捻须摇摇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p>

后朝国力富强但在他眼中后人纷争更甚于春秋战国,向利之心更甚,他们不重礼仪道德,长此以往会乱了社会秩序,有损国家、人性自身;</p>

我们从甲骨文勘出商朝除了承五帝时期的庠、夏朝的序外,又因殷人重祭祀崇礼乐,设瞽宗作祭祀及礼教之地;</p>

同时立右学作为学习乐的高等学问场所;</p>

换句话讲华夏文教之所开始增加,同时商朝作为当时最强王朝,期兴盛时如同巨唐,各方小国多遣子弟</p>

入殷求学。</p>

主要学习内容为</p>

天文类数学右学、思想品德类学庠、祭祀礼仪瞽宗及习射、武舞序四大类</p>

唐</p>

大唐屡次被天幕提及,李世民嘴角止不住上扬夸,狠狠夸</p>

后人夸得越多,不就说明他李唐乃天命所归,至于大唐安史之乱被天幕当众抖出</p>

李世民表示有宋朝对比,想必那小子不敢再轻乱朝廷,昏聩度日</p>

谢谢你,比较侠</p>

赵匡胤发疯怒吼滚啊</p>

周立国之后,其立国核心为以宗法分封制,它对教育格外看重。</p>

除了承四代学校制度外,又立国学和乡学两类。</p>

对教育实行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垄断行业。</p>

也就是说周朝直系教育机构最为雄厚,师资力量不是乡学和诸侯设的泮宫比得上的。</p>

最好的教育,掌握在周天子手中</p>

秦</p>

秦始皇没想到大秦文教连商都比不上。</p>

后人的疑问如同一掌拍在他脸上大秦的文教在哪里</p>

没有文教大秦如同荒漠,怎么能保持国祚传承</p>

他低下头回顾后人讲述的东西之举,半晌后不得不承认没有文治,大秦只能以战养战的老路可走。</p>

文治他眼眸扫过殿中各家博士,在黄老和儒家博士身上停留几息。</p>

他摁了摁鼻梁大秦前路到底在何方</p>

国学设于王都,专为贵族子弟专设主要打造精通诗书礼乐人才。</p>

其学校又分小学和大学,涉及天文、地理、人、事、物等方面教育;</p>

乡学设于郊外,为士人及部分庶民子弟设立,其规模简单仅有小学一级</p>

民间百姓原来古人也要读那么多书俺家隔壁王二虎的小舅子也要读大学呢</p>

机敏者不解“周人入读的校室叫大学,咱们这何曾有过大学”</p>

见有人质疑自己,那人急了,辩白道“我亲自听那读书人说他读大学,怎么会错”</p>

咱俩完全是鸡同鸭讲,校室跟书籍经义不</p>

是一个东西啊</p>

小学为童蒙开智教学,学子为诸侯公卿大夫之嫡子;</p>

入学年龄为8岁15岁;</p>

入学时间与宗法等级制度有关,越是权贵入学者越早。</p>

如公卿大夫等嫡子入学年龄为10-13岁,而庶子及极少数平民子弟者为15岁左右;</p>

课程礼、乐、射、御驾车、书、数六艺</p>

明</p>

刚定下国子监监生历事制度的朱元璋得意“咱大明不仅习四书五经,还设有武校、医学和阴阳学,科目比不上大唐,大明识字者定比大唐多”</p>

让他要有底气的原因是后人提到了大诰。</p>

百姓头顶大诰上京高御状,</p>

那就说明他曾经的设想得到实现每镇每村都有社学</p>

815岁必须入学读书,不读书罚父兄</p>

论识字率,谁敢与大明比</p>

大学成均为习乐德、乐语、乐舞场所。</p>

用今天的话讲成均院专业为乐,属于综合艺术类课程,每门课程教授不同学识</p>

乐德思想品德课,如敬神、友孝,以及言语中和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