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0页

回到办公室里泡了杯茶,歇了一会儿,向南就转身走进了小修复室里。

大闸蟹的问题解决了,残损文物的问题也不能怠慢了啊。

从博物架上随手取来了古董盒,打开盖子一看,向南忍不住愣了一下,里面是一堆古陶瓷残片,这些残片外壁上有一层薄薄的酱色釉,在酱色釉为底色的基础上,还有一些毫无章法和逻辑的白色釉,这些白色釉呈现出斑点或不规则的线条状,看起来毫无特色。

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件古陶瓷器?

向南的心里面顿时产生了一股浓浓的好奇,他拿起了放在古董盒里面的一张文物信息表看了一眼,这才知道,这件古陶瓷器是一件宋代定窑甩釉罐。

看到“甩釉”这两个字,向南顿时了然,难怪这件古陶瓷器的器身上会出现那么奇怪的纹饰,原来是甩釉啊。

甩釉,是古代瓷窑上釉工艺的一种,上釉工人运用高超的绘画功力,将釉色随意挥甩,落在瓷器坯胎上面,形成了类似于西方抽象油画的超前艺术形式,然后再将上好了釉色的瓷器坯胎入窑烧制成瓷器。

因此,这件陶瓷罐的外壁上会出现这种毫无规则、甚至有些看不懂的纹饰,实在是太正常了。

向南还从来没有修复过甩釉瓷器,如今好不容易碰上一件,自然是欣喜过望,二话不说,就匆匆忙忙地拉开椅子,坐在了工作台前,开始准备修复起来。

将这件宋代定窑甩釉罐的残片全都清洗拼对之后,向南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件甩釉罐不仅破碎了,罐身上还残缺了两处,这实际上也导致仿釉处理成了这件甩釉罐的修复难点。

由于随意挥甩而形成的纹饰,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章法可依,因此,想要像那些常规的陶瓷纹饰一样,在仿釉处理时能够完美补全纹饰就显得非常困难。

再加上甩釉工艺在上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挥甩到坯胎上的釉层厚薄不均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仿釉处理时的难度。

因此,等到对这件宋代定窑甩釉罐进行仿釉处理时,向南准备开启右眼之中的“时光回溯之眼”,将残缺部位的纹饰“看”个透彻,再进行仿釉时就可以稍稍轻松一些了。

当然,现在考虑这些还为时过早,毕竟,这一堆古陶瓷残片连拼对粘接都还没完成呢。

不再多想什么,向南深吸了一口气,继续埋头工作粘接了起来。

这一件宋代定窑甩釉罐极为珍罕,因此向南在修复的时候,每一步操作都做得小心翼翼,一个上午的时间,也才完成了打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