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973 字 3个月前

“举弓”</p>

“平心”</p>

“静气”</p>

当京城都在因为朱由检的选妃标准而非议他喜欢熟妇的时候,山西太原府振武县的一处宅院里,熟悉的声音在谈吐。</p>

身着黑色圆领袍的孙传庭在多日的跋涉后,总算自费从四川赶回了山西老家。</p>

此刻的他正面对三年未见长子,教授对方武艺。</p>

与历史上不同,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等人没有因为剿匪而耽搁年华,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十分安定。</p>

因此不管是孙传庭还是卢象升、洪承畴,又或者是杨文岳、吴阿衡,他们这群本该三十多岁才婚娶生子的人,基本都提前了几年婚娶生子。</p>

如孙传庭,他是在复辽之战后,被派往西北的这段时间里婚娶的。</p>

当初北伐河套之战的时候,正是他妻子临盆的时候,复套之战结束后,他在西北好不容易安定了几年。</p>

虽说这几年时间里,他经常带着家人在西宁、甘州、宁夏、西安等地来回跑,但总归还是能和家人相处的。</p>

只可惜陕西民变揭开了大明的遮羞布,朱由检为了赈灾反腐,只能派出孙传庭担任巡抚。</p>

其实从担任巡抚的那天开始,孙传庭就知道了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所以当时他就派人将家人送回了振武老家。</p>

如今长子六岁,次子四岁,虽说子嗣还不算多,但孙传庭已经满足了。</p>

“文儿,慢慢来,不要着急”</p>

看着长子的拳脚越来越快,孙传庭很有耐心的提醒,而在他的提醒下,孙秉文的放慢了速度。</p>

不远处,孙张氏抱着三岁的孙引之在看着孙传庭和孙秉文练武。</p>

孙府很大,而孙氏更是振武县的主要姓氏。</p>

当初卫所裁撤时,基本卫所都改成了府县,而振武卫被改成了振武县。</p>

振武县得到了扩建,但即便如此,孙氏家族的大院还是占据了新县城四分之一的面积,在人口上,孙氏也占据了振武县四分之一的人口,多达三千余人。</p>

孙传庭的府邸在孙氏大院里属于头一等,占地近十亩,仅仅练武场就有一亩的范围。</p>

带着孙秉文练武,孙传庭的心里格外的平静。</p>

人都说取名是要看当事人的心境,而历史上孙传庭给自己两个孩子取名分别是孙世瑞和孙世宁。</p>

这是因为当时的孙传庭在平叛,大明朝处于内忧外患中,他希望世间太平和平瑞。</p>

但在眼下,孙传庭见到的大明是中兴之象,而中兴之下却有着许许多多贪官污吏来掘根大明。</p>

这种情况下,孙传庭选择给自家儿子取名为“秉文”、“引之”。</p>

前者取自出自诗经周颂清庙里的“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指为人秉正,并且有才情。</p>

至于后者则是取自诗经小雅楚茨里的“子子孙孙,勿替引之”,释义是说希望后代能继承好门风。</p>

从名字来说,在孙传庭的希望里,他希望两个孩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哪怕无法成为栋梁之才,也不要成为奸诈小人。</p>

他是带着这样的期望来培养的,而孙秉文也按照他的教导来学习。</p>

时间在一点点的过去,等到午时,一家人便返回了会厅吃饭。</p>

孙传庭虽然对自己的要求苛刻,但对于家人并不苛刻。</p>

见惯了饥民的他常常是一个人一碗米饭,一盘带有荤腥的素菜就足够,但回到了家里,四口人坐在位置上,哪怕再差也要满足两荤三素一汤的标准。</p>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饭,孙传庭也端着饭碗,一口口的吃着。</p>

不过吃到一半的时候,他还是询问起了孙张氏</p>

“眼下我被革去官职散阶,没了俸禄,不知道家中还有多少存银”</p>

孙传庭有些担心家里,因为他这些年来虽然说有寄俸银,但他没有让家人大肆购买民田,而府上又养有牛马,豢养奴仆,开支很大。</p>

不过面对他的关心,孙张氏会心一笑</p>

“夫君不用担心,府里还有三万多两银子,加上前些天宫里让人送来的金银,维持府里三十年开支还是没有问题的。”</p>

娶妻当娶贤,孙传庭在外为官,孙张氏也一直懂得开源节流,从没有花钱大手大脚。</p>

孙传庭这些年的俸银不少,但他的开支也不少,经常请下属吃饭,逢年过节也会在经略府里给每个人包一个百来文的红包。</p>

百来文虽然不多,但经略府上下数百人,发一次就是几十两银子,而基本二十四气节和各种节日他都会发。</p>

不仅如此,地方官府支出不够的时候,孙传庭又会在西北两省出银子修桥,因此他的俸银其实能留下的并不是很多。</p>

如果不是孙张氏在后面操持家务,恐怕现在连一万两都没有。</p>

对于偌大的孙府来说,如果管账管的不好,那这一万两也不过就是几年的支出罢了,而孙张氏可以用三万两保证孙府支出三十年,这已经算持家有方了。</p>

这样的一个</p>

女人对于许多男人来说,都算是贤妻良母。</p>

“接下来府里闭府三月,府外若是有人前来,除非族中耄耋族老前来,不然一律不见。”</p>

“即便是族老前来,也劳烦夫人帮我接见一下。”</p>

孙传庭要避嫌,因此只能出此下策,孙张氏不觉得事情多,反而理解自家夫君的难处,因此点了点头,给他夹了几快子肉菜。</p>

她一直看着孙传庭,他吃饭基本一直在吃菜,把肉菜留给妻儿吃,这些行为孙张氏都看在眼里。</p>

当然,关注行为只是日常,她更清楚自己夫君的性子,因此夹菜的同时借机说道</p>

“县外有不少饥民,恰好府里在东边山下有一块三亩大小的地荒着。”</p>

“我想可以像朝廷一样,以工代赈的雇佣饥民去那块地盖一处别墅,等六七月炎热的时候去避避暑。”</p>

“嗯,夫人拿主意便是。”孙传庭很满意孙张氏的行为,埋头继续吃起了东西。</p>

夫妻二人没有太多话,想法尽在不言中。</p>

接下来的日子里也和孙传庭料想的一样,太原、大同的士绅官员纷纷上门拜访,族中的老人也跟着上门。</p>

士绅官员想要讨好送礼,孙张氏拒绝了。</p>

族中老人想请孙传庭修葺祠堂,替族里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修葺房屋,发放米麦,孙张氏同意了,但却把账算得很清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