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页

严格来讲,这是陆舟第一次尝试撰写材料学论文。

以前虽然发过计算材料的sci,但严格意义上来讲那不过是一篇应用数学的论文,仅仅是通过计算得到的一个关于水泥材料与碳纳米管材料混合比例的数学模型,并不涉及到具体的实验部分。

不过,很多东西其实都是相通的。

只要把格式学会了,对于陆舟来说,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用了两天的时间,熬夜做了两组实验,第三天陆舟一觉睡到了大中午,起床之后便坐在了书桌前,开始对着电脑编辑起了论文。

【题目:一种高性能锂电池负极的聚二甲基硅烷稳定界面薄膜】

【摘要:本文以为聚二甲基硅烷原料,通过氢氟酸的刻蚀等操作手段,得到一种改进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纳米孔薄膜,并通过旋涂法使其覆盖负极材料表面。通过se电镜观察,发现ds薄膜中具有纳米孔结构,可以为锂离子提供有效的传输通道,并有效遏制锂枝晶的生长……】

看了眼论文的开头,陆舟满意地点了点头。

虽然以这项发明的轰动效果,他还可以写的更夸张点,不过牛皮吹的太大,容易给审稿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更何况他在材料学这个领域还是个萌新,搞材料研究的人还真不一定认识他。

写好了标题和摘要之后,陆舟开始撰写正文的部分。

这与写着写着还会皱一下眉头的数学论文不同,将数学问题的证明过程输入电脑的时候,陆舟偶尔还会重新思考一遍,想想那些“显而易见”的问题究竟是不是“显而易见”的。

但材料学的论文,实验的流程他已经了然于心,数据也都是无可更改的东西,写作自然是行云流水。

花了整整三天时间,陆舟总算是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并且从头到尾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大的问题。

至于投稿期刊的选择,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他最终选择了《nature》(自然)的子刊《nature-cheistry》(自然化学)作为投稿的目标,影响因子2587。

相比起偏向科普性质的主刊,这种专业性的文章发在子刊上更合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