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页

做研究和做产品本来就是两回事儿,只是很多外行习惯性地混为一谈罢了。将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到最强,远远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效率的多。

不过,虽说是打算吃专利费,这专利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吃到的。

为了解决隐患问题,他必须在实验室中,至少将这玩意儿做出来一次。

否则很多东西无法解释,更何况申请专利、撰写论文也需要实验数据作为支撑。

当务之急是设计实验。

只有将实验的问题解决了,他才能愉快地注册专利,愉快地发论文装逼……哦不,科学家的事情怎么能叫装逼呢?

那是为科学事业的进步做贡献!

第183章 一座金矿

上京,水木大学附近的公寓楼内。

一位老人手中正拿着一份英文杂志,坐在沙发上看着。

看到了一半,他忽然笑了笑,将手上的杂志放了下来,说道,“这小子是个人才啊。”

这位戴着眼镜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泰斗邱成同,邱老先生。

而被他攥在手里的杂志不是别的,正是《自然周刊》的英文版。而在翻开的那一页中,正是英国女记者贝琳达,对那位名叫陆舟的实习生的采访。

在采访中,这本杂志提到了那位被采访者金陵大学硕士生的身份,同时还提到了他是lhcb华国合作组中的一员,以及他对750gev能区出现的信号的看法。

正如lhcb项目华国合作组负责人高院士此前说过的,这位实习生,帮原本没什么存在感的华国合作组,在cern这个国际化的舞台上争了口气。

相信要不了多久,国内便会对这位登上《自然周刊》的年轻学者,进行一番铺天盖地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