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页

《山海》系列的成功对于国产电影是一座丰碑,对于天成文化更是一座里程碑——打开了传统神话宝库的天成,完全可以构建自己的山海宇宙,看看对标者漫威吧,迄今,它的数十部超英电影里,也只有《复联4》比《山海:大荒行纪》高三个亿美金。

而且季铭做不做,做不做得出来,只要市场和投资人相信,估值就可以叫上去。特别地,相对于担心季铭出意外,仅仅25岁的他持续做出更多优质i的可能性显然更大——看看他过往的履历吧,有什么理由不信任他呢。

作为《山海》余韵热潮的一部分,季铭究竟有多少钱,值多少钱,讨论的也是蔚然成风。

天成本身是没有投融资部门的,都是按照项目雇佣专业机构来负责——他们常常合作的机构,其实也变向承担了一些职能。

“陈总那边,跟我说了好多好多次了,”杨如意也有点屏住呼吸的样子,作为元老中的元老,公司的ceo,季铭如果真的开始走上资本操作之路,她以及天成三巨头另外两位,是必然会有期权激励,那个时候,可能就是以亿计的了,很难不动心啊:“太多资本有意往咱们这里投钱了。”

季铭从新音乐剧的本子里抬起头来,饶有兴味:“什么价码?”

“各种各样的,有些靠近官方的资本,就低一些,从200亿到500亿的都有,”杨如意说这话的时候,有点不屑,单单《山海》三部曲,给天成带来的利润,就可能高达百亿以上,甚至更高,这样的一个预期,给200亿估值,那是纯粹想来骗钱了:“大部分给的基本上在800亿到1200亿之间,也就是150亿美金左右。”

“哇塞,那我岂不是真成千亿富翁了嘛?”

“您以为呢?”杨如意有点好笑,她是真的知道季铭对这些并不上心,早年他要担心买房结婚的时候,还比较喜欢钱,后面钱越来越多,多到花不出去以后,每年光坐在家里,就几千万上亿的进账,一出去干点啥,那就没个上限了,《默》是几十亿,《山海》就是几百亿,参投的山海乐园项目,也算是几十上百亿的大项目——而且项目驱动模式的运营成本,又会被项目支出覆盖掉的,本身天成文化自己的固有成本是非常少。

钱只进不出,真是烦恼。

“这么搞下去,我是不是都要超过两位马老板了?”季铭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他们好像也就两三千亿的身家吧?等我们再搞两个系列起来,分分钟超了他们。”

“哎,”杨如意把脑袋搁在桌子上,特诡异:“你是不是要分点儿给我们呀?打算分多少?如果要融资的话。”

“啊?今天天气不错?”

“……抠吧。”

季铭笑的不行,因为他对公司的绝对贡献,所以期权这回事其实一直没有人提过。因为明摆着的,天成有了季铭,其他人只能处于一个服务的角色,而不是领导公司前进——包括杨如意,也就无所谓要求期权激励了。

杨如意其实也看得开,虽然很期待,但心里也明白,才能这么直接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