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回 “抢手货”

在台上的时候,都还有评委不顾脸面的直接发出邀请,下了台来,那些被李勇认为是星探的人自然立刻就出手了。

短短时间李勇手上就接到了十几张名片,也跟几个短暂交流了一下。

他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弯弯乐坛不能说完全没有了解,听过一些歌、知道一些歌手,自然也兴致来去查过一些资料,再加上看过的作品。

最起码,对于一些音乐制作公司,还是有听过名头的。

有些是二三十年后依然活跃的,有些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消亡的。

像是刚刚那个直接向他发出邀请的评委老师口中的滚石国际音乐其实是一家才成立了三四年的新公司,这也是为什么这位老师这么敢于行动的原因,因为公司年轻有活力,员工们当然也更有冲劲。

而像是丽歌、鸣凤、歌林、海山、新格这些老牌的音乐公司,他们主要就是求稳,而且他们跟歌手、音乐人们大多是合作关系而并非是上下级关系。

所以他们虽然也有人担任评委,也有星探在现场,却没有那么迫切,只是发个名片介绍一下。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自矜于大公司,觉得自己名头够响,李勇听到名头就会屁颠屁颠主动送上门了。

其实,弯弯的音乐公司大多都是从七十年代起,才开始大量成型。

也是借鉴了欧美流行音乐工业体系,有大量的校园民歌手开始进入流行音乐市场担任监制及词曲作者。

那时候的歌曲大多还是采用产销分离的运作理念,歌手们直接将成品交给唱片公司发行,主要就是以传播和推广校园民歌以及国台语流行歌曲为主。

80年后,滚石、飞碟、宝丽金、点将、喜马拉雅等新型音乐公司加入到台湾音乐产业市场。

整个80年代弯弯出现了五百多家唱片公司,其中五十多家具备了制作、发行、宣传一条龙的运作机制。

这些公司纷纷采用专辑式的策划理念,统一制作,抽税计酬,引进欧美的营销手段,除发售唱片磁带外,演唱会、排行榜等多种促销方式的兴起。

他们使流行音乐开始成为跨媒体产品,周边商品诸如明星写真、海报、杂志等也一同进入市场。

对歌手和歌曲“针对性目的性”的细分市场,使得音乐风格多样,紧贴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