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黑燕飞机

这就是北美汽车公司和其他第三方汽车厂商以及其他进军汽车或发动机行业的企业的区别……今天的北美汽车公司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第三方汽车厂商,而是一个拥有了众多核心技术,初步构筑了汽车行业专利池的汽车企业。

对于这样的北美汽车公司而言,崛起已经成为了必然,哪怕是强行拖他们两三年效果也不大……甚至可以说,人家就算现在停产,白白养着工人和机械设备两三年都无伤大雅……他们有充足的现金流维持下去,而且还能继续保持庞大的研发投入。

等到两三年后再进行大规模量产,直接重回市场。

只不过这样,伤人伤己而已。

你能卡人家北美汽车公司的脖子,人家北美汽车公司也能卡你的脖子……比如唐山汽车公司旗下,准备推向市场的全新一代的‘一五卡车",唐山轿车地盘改进而来的轻型卡车,皮卡型号,都准备使用多种北美汽车公司的专利……一旦专利互换谈判不成功,这些新型车辆也无法顺利推向市场,只能用继续老旧落后设计。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五大汽车公司里都存在……汽车这种大型工业产品,其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太多太多了,五大汽车公司里任何一家都不能把控所有的专利,各自都有各自的优势,各自也都捏着一些能卡住别人脖子的专利武器。

你不给我,我也不给你,然后大家一起苦哈哈的慢慢熬呗,而这对于正在迅速发展,每年增速至少几十个百分点的汽车市场而言,这简直就是无法接受的。

避免相互拆台子的大范围专利竞争,在有限度竞争下一起培育,做大市场……这是目前五大汽车公司的共识。

在市场处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大家都有充分的蛋糕可以吃……现在怕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你自己的产量不够,成本控制不下来……

产量不够,竞争对手都死光了,你也卖不出去太多车辆。

成本控制不下来,竞争对手都死光了,高价车辆也卖不出太多。

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继而降低汽车售价,扩大市场容量,最后形成所有汽车公司度梦寐以求的所谓‘汽车社会"。

所以,五大汽车公司之间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是也维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里,至少不会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就放弃自己的增速。

因此五大汽车公司才能坐在一起就专利互换问题进行谈判,而这一场谈判在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如今也持续半年了,不过具体什么时候出结果,出什么结果还得再看。

毕竟这可不是两家公司谈判,而是五家公司一起谈判,每一家公司都有着自己的诉求,想要平衡五大汽车公司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为此,就连推动这事发展的工商部新型产业司,工业部内燃机司,军务院下属机械化发展局这三个机构的军政官员都感到很头痛。

但是也没办法,只能是作为中间人不断的牵线搭桥,说服五大汽车公司逐步放弃一些条件,尽可能的达成一致。

大楚帝国高层,是为了推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促成的这一次五大汽车的专利交换谈判……不过却也无法直接插手其中,哪怕五大汽车公司里,有三家都是属于工业部直属的官办企业。

但是另外两家不是啊……

一家是目前股票市场上市值最大的李氏制铁旗下的李氏动力公司,哪怕现在的李氏动力公司已经不是李氏制铁的全资公司,而是被拆分,吸引战略投资后独立上市了,但是依旧算是李氏制铁的子公司。

人家李氏制铁,可不鸟你什么官方压力……别以为就你是官方,我李氏制铁的一大堆股东不是官方一样,李氏制铁这样的超大规模的企业,其一大票股东基本都是官方的财务投资机构,如今的第一大股东,占据百分之八股份的可是工业部直属的‘金陵战略投资基金",此外还有众多省份的养老投资基金,一堆省份的工业厅金融投资基金,各种官方的机构所持有的股份直接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然后还有一大堆各种金融机构持股……

所以别看李氏制铁如今的经营权,依旧在李氏家族手中,但实际上半数股票都在官方手里,还有大一堆在各种金融机构手里,再有一些就是在股

市上自由流动……但即便是股市上流通的股票,相当多一部分也是被各大金融投资机构所持有,寻常个人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总额并不多。

要说背景,人家李氏制铁也是不差的!

这说的是李氏制铁呢,而具体到李氏汽车公司也差不多……其第二大股东就是广东养老基金,第三大股东是广州府财政。

人家说白了,就是当地官府利用李氏制铁,孵化出来一家大型综合汽车企业,是用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就业,税收的龙头企业,你所谓的官方要折腾李氏动力公司,广东巡抚都得跳出来直接抽你一巴掌!

你他娘的算老几,竟然敢动本官的政绩……

北美汽车公司也差不多,背后站着的是北美三省官府呢……不对,现在南美官府也加入了其中,也接受了部分东亚省份官府的扶持。

五大汽车公司,每一家的背后其实都站着多个省份的官府力量,可不是什么单纯的民营企业。

如此情况下,哪怕是上头的新兴产业司,机械化发展局等军政机构想要促进他们的专利互换也是难度很大的,因为无法强行压下去,只能是尽量的牵线搭桥,平衡利益。

但是就算难度大,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五大汽车公司相互的专利卡脖子问题,五大汽车公司最终大概率还是能谈成的……毕竟专利互换对五大汽车公司而言都是非常迫切的。

如此情况下,北美汽车公司获得内燃机的最后几种核心专利,大概率能成,一旦成功的话,他们也就能够量产自家的航空发动机了。

到时候,北美汽车公司下属的美洲飞机公司也能够把正在研发的飞机投入市场,以竞争军方的订单。

当然,这还需要时间……目前而言,参与军方各类飞机订单的还是只有四大汽车公司下属的飞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