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第聂伯河上的枪炮声

而码头上,还有一群海军的工程师带着海军工兵们正在安装岸上的蒸汽吊装设备。

恰纳卡莱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加上水文条件也适合作为军事港口使用,因此楚国人打算在这里修建一座军事基地,用来掌控黑海海峡。

同时用来充当进军黑海的后勤保障基地。

随着东欧方向的陆军第十八师已经杀到黑海沿岸,地中海舰队这边也需要尽快的进入黑海,为东欧方向的持续扩张提供海上力量的支援,并提供后勤补给支持。

因此在舰队补充完毕后,又得到了欧洲舰队的部分军舰增援后,地中海舰队再一次北上。

这一次地中海舰队汇集的军舰数量还要更多一些,包括了一艘巡洋舰以及三艘护卫舰,以及六艘近海巡逻舰以及十多艘浅水炮舰。

其中的多艘近海巡逻舰以及浅水炮舰,预计会在进入黑海后直接长期驻防当地,以支援陆军第十八师的战斗。

承顺四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大楚帝国海军地中海舰队一共二十多艘战舰,通过黑海海峡正式进入黑海,和他们一起进入黑海的还有十多艘运输舰。

这些运输舰里多艘都是自带吊装设备的大型运输舰,就是为了给陆军第十八师提供一部分后勤补给。

如今陆军第十八师在杀到了黑海北岸后,想要从中亚方向获得各种物资补给已经非常困难了。

如今的陆军第十八师的后勤补给线,需要从中亚两河省通过铁路,一路运输到西海城,然后通过船只航行于里海,再进入伏尔加河抵达察里津后,再通过陆路运转到顿河,然后再进行分发……光是从察里津到陆军第十八师最前沿,也就是第聂伯河下游河口,都有上千公里的直线距离啊!

如此遥远的补给距离,哪怕是对于工业强国大楚帝国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因此为了满足陆军第十八师的作战补给需求,除了采用各种办法从中亚进行运输补给外,还将会从欧洲地区里调运补给,通过地中海,爱琴海,黑海海峡,黑海这一条航运路线进行补给。

虽然说欧洲地区的各种补给,尤其是弹药补给也都是千里迢迢从本土运输过来的,但是海运的成本可比铁路运输成本低多了。

大楚帝国目前给欧洲地区驻防兵力运输军需补给的时候,因为在欧洲当地加的斯的港口已经建设完毕,可以停靠大型船只,因此一般都是采用大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大型远洋运输船只,一艘船只少说都能装载几千吨货物。

随便组织一个船队过去,都能运输好几万吨的货物。

而铁路运输呢,目前大楚帝国的铁路系统以及火车技术,一趟货运列车撑死了运输几百吨……更重要的是中亚铁路网还是单线铁路,整体而言,中亚铁路的运输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铁路目前只到西海城……到了西海城后还要进行各种转运,而大楚帝国在里海暂时也没有什么运输船只,连几百吨的蒸汽运输船都没多少。

即便是这样,这些补给物资经过船只运输到察里津后,也没办法继续大批量河运前进了,因为这已经是河运终点了。

接下来只能通过陆地运输抵达顿河流域……而在顿河,大楚帝国初来乍到,更没什么运输船只可用了,只能征用一些当代土著的小型风帆运输船只,再有就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愣是从察里津通过陆地运输,拆装后组装的方式,弄过来了几艘排水量不过十来吨的内河蒸汽炮舰。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察里津那边是有不少后勤物资,但是运不到上千公里外的前线……

如此一来,欧洲地区提供的后勤补给对第十八师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欧洲地区的补给物资,尤其是弹药,医疗物资可以一路通过船只运输到目前楚军所控制的最西端的的第聂伯河的入河口。

虽然当地缺乏现代化的港口设置,但是楚军在海外部署的海军运输舰,大部分都自带吊装设备,同时海军工程兵的一大任务,就是在海外地区架设应急港口,因此勉强也可以在当地装卸各类军需物资,甚至火炮这些重型货物。

随后这些物资能够就地补给驻防楚军,同时还能够沿着第聂伯河北上,为后续楚军的北上提供后勤物资供给。

第聂伯河也是一条航运条件非常优良的河流,楚军在制定东欧粮食开发计划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未来东欧西部的主要军事乃至初步开发,都会沿着这条河流而进行。

这也是地中海舰队派遣了足足六艘近海巡逻舰以及十多艘浅水炮舰过来的缘故,因为楚军后续继续沿着顿河以及第聂伯河北上的话,就需要足够的内河炮舰来提供火力支援以及维护河道后勤补给线。

从这也能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的东欧粮食开发计划,整体进军乃至后续的移民步伐,都会严重依赖于三大河流,即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

这也是大楚帝国军事行动以及海外扩张的一贯传统,那就是沿着海岸线以及河流行动……如此能够方便有限的提供舰炮火力支援,海上运输以及内河运输便利。

如果脱离了海岸线和河流进行行动,哪怕强如大楚帝国也会遇上诸多麻烦。

后装线膛枪炮再厉害,也得有炮弹和子弹不是……粮食这些东西都可以就食于敌,但是弹药补给可没办法就地补给,只能从本土运输过来,有海运和河运倒是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没有方便的船运,那么只能依靠马车这种陆地运输……那么难度一下子就会上升无数倍。

按照楚国人的经验来看,依靠马车运输的情况下,脱离了物资中转枢纽一百五十公里以上,楚军就很难靠着野战部队自身的后勤体系维持作战了,需要依赖后方专门的运输补给部队,比如后勤部组织的运输团,但是这消耗非常大……运输民夫以及骡马都得消耗大量的粮食。

当这种距离达到大几百公里的时候,运输起来不仅仅消耗大,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以及骡马,其难度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提升而不断提升。

目前楚军之所以还能够维持陆军第十八师的作战,也不是什么依靠陆地运输,而是靠着在当地征集的土著船只进行弹药运输,物资从顿河用船只运输,抵达黑海后,沿着海岸线给楚军持续提供补给……不过这样维持起来也非常困难,毕竟土著的风帆小木船运输量太小,以至于陆军第十八师空有强悍的大批后装线膛武器,但是打起来却是缩手缩脚……之前在察里津等地打仗的时候,炮兵开炮基本没啥顾忌,随便打……

但是到了顿河流域以及更远的第聂伯河流域作战后,第十八师的炮兵们,开炮之前都得反复确认,精心计算,就是为了争取用最少的炮弹完成打击任务……

这也导致了之前看似很犀利的迫击炮逐渐消失在战场上,这玩意速射太快,耗弹量太多,第十八师的将士们打完了自身携带的迫击炮炮弹后,根本得不到多少的迫击炮补充……到了如今,之前还很威风的六十毫米迫击炮大多都成为了摆设,没啥卵子用了。

同时因为东欧地区的交通设施太差,楚军里的七十五毫米野战炮根本没办法快速机动,哪怕是轻便一些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都机动比较困难。

如此情况下,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成为了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能直瞄射击,精度非常高,能够有效节省弹药。

同时还非常轻便,能伴随步兵机动。

这两大特性综合在一起,让七十毫米步兵炮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相关消息报告到国内的时候,让国内的军方高层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七十毫米步兵炮这玩意……